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汉初承秦之弊与以礼为治的政治思想
汉初的主要政论家贾谊,对汉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认识是:汉承秦弊俗,律苛法严,但民不知礼义。
基于此,贾谊给出的方法是,实行“礼治”。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从人性论、治国方略、王道观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一、“性有善恶”——贾谊的人性论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未说明这“相近”之“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而密子贱、漆雕开等孔子后学则认为,“性有善有恶。”此外,据《郭店楚墓竹简》,早在孟子之前,儒家已有“性三品”说。
所谓“性三品”说,来自于孔子,孔子按照生而知之到困而不学的标准,将人的智商分为三等。
儒家历来认为“性"与“智”高度相关,故才智差异必然导致人性不同。《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篇有“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之语。
既有“圣人之性"和“中人之性”,当亦有“下愚之性”。《成之闻之》篇又曰:“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莫也。”既曰“民斯为下”,其“性”便是“下愚之性"了。
《性自命出》篇曰:“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既有“性善”者和“性有善有恶‘者,当亦有“性恶者”。
这应该是儒家内部自孔子之后出现的最早的人性论观点。其后才有告子(与孟子同时)的“性无善恶”论、失姓名者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以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从逻辑上看,以“有善有恶"论为核心的"性三品”说与孔子思想最为接近,可能是孔子后学中最早流行的一种观点。
“性无善恶”论和“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显然是作为“性有善有恶”论的对立面而产生的。
“性善”论和“性恶”论则是在“性三品”说的基础上分别走向两个极端的结果。不过,以“有善有恶"论为核心的“性三品”说始终是主流。
学人或以为“性三品”说与“性相近”说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三品”之中,性善的“上智”之人和性恶的“下愚”之人都在“不移”之列,且人数绝少,故不能成为确定治国方略的人性论基础,唯有可善可恶的“中人”,既占人口大多数,又会因后天习俗和教化的影响而成长为善人或恶人,因而是儒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