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孔子的仁和礼吗事

发布时间:2025/4/29 12:01:06   点击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具体集中表现在“三纲五常”等内容上。

孔子的“仁”与“礼”的主张在当时是不受统治阶级待见的。孔子带着他的学生,花费十三年时间周游列国,到各国去推销他的这套理论,结果处处碰壁。在陈国蔡国边界一带,还被人包围起来,连吃的都没有,狼狈不堪。

孔子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仁”让人们相敬相爱,没有什么不好。“礼”让人们按“三纲五常”的行为准则做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主张确实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有利,因此,不能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赞赏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因素。但汉武帝能接受儒家思想,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儒家学说不是孔子一次创建完成的,孔子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续完善发展儒家学说的大有人在,如战国时期的孟子、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等。

孔子讲学

汉武帝时期,对汉武帝影响比较大的儒家学派人物主要有孟子、荀子和与汉武帝同时代的董仲舒。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使儒家学说能够被统治阶级所采用,儒家学派也做了很多功课。

统治阶级尤其是国君或皇帝都愿意把他们能够掌握最高领导权归结为“受命于天”,比如每一个皇帝都把他们的出生描述的不同凡响。汉武帝出生时他母亲“梦日入怀”,当时太阳象征着帝王,就是说汉武帝天生就是上天派下来的帝王,别人不要去争。刘邦当着他爹的面竟然让人编造出他妈在野外与龙交媾生下了他。其他的帝王莫不如此,每一个帝王都编造出了不同的传奇故事来迷惑人民以维护他们的统治。

孟子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特意制作了一块传国玉玺,在传国玉玺上刻了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就是在表达秦始皇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

儒家的大碗们深谙帝王们的心理,于是他们就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帮助帝王,以求帝王们采用他们的理论主张。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这就是说君王是天下人的父母,是上天的儿子。

汉代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说自然界、人间的事物都受制于天,天是不会改变的,天下的秩序也是不会改变的。而天的代表皇帝(天子)是上天早就安排好,是不容任何人来改变的。

董仲舒从儒学的著作中寻找尊奉皇权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尊王”"天人感应"的思想来源。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的主张,为“君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符合汉武帝欲摆脱西汉建国以来一直奉行的黄老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不论是“尊王”"天人感应"的思想都符合汉武帝的现实要求。

在此之前,汉武帝的权力受制于他的奶奶窦太皇太后,窦太皇太后是黄老哲学的倡导者和坚定维护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儒家主张正好符合汉武帝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当然也符合历代皇权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秩序的需要,因此也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董仲舒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仁”和“礼”,而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的吸引力。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儒家思想奉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迷惑和蒙蔽人民。大家在电影或电视剧中也常常看到,每当皇帝下诏书,前边的两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说明皇帝们把“君权神授”这一条看得非常重要。而这一条正是儒家思想的独创,其他诸子百家都没有这样的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不能说儒家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一无是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限,“君权神授”观念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吻合度,因此能够成为百姓们都深信不疑的一种文化,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思想意识衡量古代的社会状况,每一种思想、每一种行为都有它们的时代特殊性和时代局限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9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