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28 15:01:25 点击数: 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的这篇《劝学》告诉我们,做事贵在坚持,锲而不舍终能成大器。持之以恒这种美好的品德,从古代开始就被文人们反复地歌颂,其中有一则寓言故事流传得极广,那就是《愚公移山》。愚公不轻言放弃,发动子子孙孙坚持做一件事的精神,从小便被家长与老师们拿来教育孩子,作为孩子的榜样,然而,近年来却有许多人提议将《愚公移山》移出课本,甚至连著名的诗人席慕蓉也位列其中,难道愚公精神真的错了吗?草原上的鸟儿为何席慕蓉对《愚公移山》的质疑会引起社会各界那么大的反应?席慕蓉是享誉当代文坛的女诗人,无数人都曾读过她的作品,《愚公移山》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寓言故事,席慕蓉又为何要对一个古而有之的励志故事提出质疑?孟子说:“知人论世”。要揭开大家心里的疑惑,必须先走近这位传奇女诗人。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年生于重庆,是位蒙古族同胞。一望无垠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翱翔的雄鹰和蒙族人低沉古朴的“呼麦”,这是大草原给人的第一印象。生在内陆的席慕蓉从小便远离了故土,在她的诗中,细腻柔软回忆家乡的情思是最让人心醉的地方,身上流着蒙古族人豪放血脉的席慕蓉,没有变成草原上的雄鹰,成为了一只有着七窍玲珑之心的鸟儿。席慕蓉的童年并不安稳,年幼的席慕蓉随父母辗转中国各地,却一直没有机会回到大草原,席慕蓉的学习生活大半时间都是在台北度过的,年幼离开故土,又来到了与祖国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省。一层又一层的乡愁几乎要将席慕蓉压垮,她只要借笔来排遣自己的愁思。“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她真挚而包含女性视角的诗句,很快便引起了诗坛内外的高度肯定。身为蒙古族的席慕蓉,似乎天生就有着追求自由与亲近自然的本能,在她的诗里,花儿、彩虹、山川河流、大雁小鱼……这些充满着活力与生机的东西,充斥着席慕蓉诗的世界。她以诗人的眼光,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到了《愚公移山》的不合理之处。让地球“自由生长”“拜托《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一定要搬走”。这是几年前席慕蓉在南开大学演讲时说的一句话。有很高文学造诣的席慕蓉,却一直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个可怕的故事。愚公的家门口有两座很大的山,非常地不方便,后来他就决定要把门前的两座山平掉,而人在巍峨的大山面前,就如同蝼蚁一般。愚公在世之时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之后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坚持着移山这一件事,他们夜以继日,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做着一件事,历经若干年后,终于将山移平。我们在课本上学到这篇课文时,老师总是在赞颂着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但席慕蓉却有另外一番看法。愚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强行改造自然,让席慕蓉不禁想到进入工业时代一直到如今的网络时代。人类为了实现高速的发展对地球做的破坏,“地球之肺”原始森林被砍伐,如蓝宝石一般的大海被倾倒塑料垃圾,臭氧层空洞导致气温过高南极与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而因为私心对地球做的每一件错事,似乎都悄无声息地报复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席慕蓉是一位诗人,她用细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愚公移山》,她不赞成给孩子们灌输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达目的牺牲自然的思想,即使“愚公精神”已被歌颂了千百年,我们应当让地球自由生长,而不是一直用外力去破坏它。在21世纪,我们也该开始重新思考寓言故事的新内涵。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首次提出发展的文学史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朝的古诗享誉中外,宋朝的诗虽稍显逊色,但词足以与唐诗并行于古代文学之巅,唐朝和宋朝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差别造成了如此的差异。而在21世纪,也有属于21世纪的文学,古代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愚公移山》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描写坚持不懈的例子也不是非此不可。伟人曾经说过人类是命运共同体,而这个时代永恒的话题便是绿色与环保。人类已经在这颗蓝色的星球横行霸道太久,我们逐渐失去了谦卑的个性,肆意践踏着人类最后的家园,有人不知悔改,叫嚣着前往银河系寻找新的安家之处,但中国人笃信落叶归根,更讲究饮水思源。席慕蓉对《愚公移山》的质疑警醒了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是不是应该用更为现代的眼光多方面考虑,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中国强,《愚公移山》中不仅包含着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更隐藏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偏执于对地球生态丝毫不在意的漠视。我们必须明白,对权威进行质疑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老的”不一定是好的,自古而有之的也不一定是好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看待过去文学作品的眼光也该继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my/1702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