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夺权却最快的,

发布时间:2017/12/4 16:10:57   点击数:

牧野大战要图

越是远古的史迹,越难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武王伐纣的事实,仍然包围在种种迷雾和争论之中。现在我们借助历史学家的工作,尝试追寻武王伐纣的历程。

周武王率军从镐京出发,行军二十五天,到达盟津,渡过黄河。在这里,周武王会合前来襄助的诸侯国军队,誓师出发,经过怀、共、戚、百泉,六天后,到达了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二月甲子日清晨,周武王诰誓全军与商王纣的军队展开了决战。

进入朝歌后,周武王举行仪式,宣布接受天命,取代商王朝的统治。他诰誓商人,声称是商王纣的残暴统治使上天改变了心意,他诛伐的只是纣一人,而非全体商人。他希望商人接受周人的统治,安居乐业。

针对商王纣的暴政,周武王做出了一系列举措,释放箕子,释放被纣关押的无辜百姓,修葺比干的墓地,修缮商贤人商容居住的闾里,发放钱财,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等。回师途中,他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将战马放于华山之阳,将拉战备物资的牛放牧于桃林之墟,收拾起干戈,解散军队,向天下宣布从此不再用兵。

天命靡常,唯德是依,小邦周打败大邑商的历史启示。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人为祭祀祖先铸造的。商人认为天命神祇决定现实的一切,他们要做的就是诚心地进奉神灵。他们每天都在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不厌其烦地进行着一遍又一遍的占卜,探寻着神灵的意思,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

笃信天命,直到商王朝灭亡的那一天也没有变。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

牧野决战历时仅一天,周王朝的胜利看似摧枯拉朽、势不可当。事实上,牧野决战中,周武王率领的周师只有兵车三百乘,精锐勇士三千人和佩带盔甲的士兵四万五千人。而商王纣组织了七十万大军应战。

荀子上说,周武王出兵伐纣时,以兵家忌讳的日子出兵,出兵的时候东面而迎太岁,军队到了汜水遇上河水上涨,到了怀地河水泛滥,到了共头山体崩摧,出现了一系列不吉利的自然现象。周武王的弟弟霍叔说,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这个记载其实是周人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是周武王、周公等人的坚持,这次出兵可能就会半途而废了。所以能在一天之内就攻进朝歌,迫使商王纣自杀,这件事对于周人来说本身就是个奇迹。

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对比殷墟甲骨文中的德字,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符。古人认为心是思考和指导人行动的器官。加入了心符的德字,将人的行为和思想联系了起来。在殷墟甲骨文中,德字既不常见,也不突出。而在西周金文和文献中,这个字一次又一次地被周人提到,成为一个突出的概念。

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说明当时德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人的心灵这个层次。当时的社会思想中,对神灵的盲目崇拜占据着主导地位,德的观念还没有从天命神意的观念下解放出来,人们用天德来解释问题,认为一切都是神灵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意味着周人的德观念带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色彩。周人还将“德”和正、明、敬连在一起,将德上升到了关系国运的高度。他们说,夏朝因为不敬德,所以早早地失去了天命;商朝因为不敬德,所以早早地失去了天命。将天命是否眷顾与人自身的德行努力联系起来。周人认为,是周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实现了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迹。

商人以天命的赐予是无条件的,周人则认为这种赐予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够受天命,是在于他的德之纯。从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看,文王之德主要有惠保小民、与民同乐、勤政节俭、礼贤下士、恭祭先祖。这些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敬奉天命。

周武王

春秋末年的孔子这样总结商人和周人的天命观的差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面对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时代巨变,周人理性地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依、敬德保民的天命观,从此凿破鸿蒙,破除了神权至上的社会氛围,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







































昆明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425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