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思想文化谢耀亭圣王之道荀子政治思想来
摘要:战国晚期,荀子面对风云变幻的列国格局,对如何实现社会的治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荀子吸收诸子的思想营养,结合当时社会实际,重返孔子思想,修正当时主流儒学的观点,着重挖掘孔子思想中“礼”的因素,形成儒家政治思想中的“礼治”传统。圣王之道是荀子政治思想的特质。圣王之道,既是循礼而治之道,也是乐教熏陶、引导之道,又是君主典范之道,更是国富民裕之道。
关键词:荀子;圣王;政治思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视野下战国儒学的传播与流变研究”(17BZX)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耀亭,男,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山西临汾),主要从事儒学史和先秦史研究。
周秦诸子,因对现实强烈 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5]94-95的批判中,便能真切地感受到。思孟学派的主张在现实中得不到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儒家“务外”思想的发展。思孟学派的具体主张,本身也有值得重新思考的空间,如其建立体系所依托的“性善论”。如果人性是善,何以此时会出现如此多的恶?大到国家,小到百姓,恶相丛生,岂是性善便能圆满解答?如果说在理论上可以解决“性善”,而现实却是看不到“善端”的自我扩充,相反,在礼法等外部制约下,社会出现了些许正常与平静,性善的说服力又在何处?任何一种学说只要能流传下来,其体系必具开放性。一种学说创立后,如不能以开放之胸怀迎接新变化,加以会通、整合、创新,则此学说便会逐步走向衰落,最终成为历史。儒学乃一开放之体系,儒学在先秦的发展过程中,由思孟学派走向荀学,正反映出儒学面对现实社会所进行的自我调整。虽然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言辞激烈,但其中也有继承,或者说,荀子的批判本身便体现着继承。
第三,融摄、借鉴战国诸子的政治思想。
战国学术繁荣的表现之一是学术活动中心的出现,尤以齐国稷下为最。齐国为士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6]-,各国学者纷纷前往讲学、交流,荀子便曾在稷下“三为祭酒”“最为老师”。诸子间的交流,也使荀子的政治思想受到诸子政治思想的影响。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对“法”的重视,无人能出其右。荀子强调“法”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便融摄了先秦法家的思想。《慎子·君人》言:“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7]42《慎子·逸文》:“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7]48-49法家主张凡事“一断于法”,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荀子也道“法者,治之端也”[5],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此当受到慎到的影响。金德健曾考证《荀子》之《君道》《王制》篇对商鞅的学说均有吸收[8]-,本文不再赘述。
在荀子讨论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上,也可以看到其受战国诸子的影响。《王制》云:“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视肥 ,序五种,省农功,谨蓄藏,以时顺修,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顺州里,定廛宅,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5]-与之相似的文字,见于《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视肥 ,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均修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辩功苦,上完利,监壹五乡,以时钧修焉,使刻镂文采毋敢造于乡,工师之事也。”[9]73-74《管子·立政》篇,学人多认为其为管子学派早期作品[10]90-91,而《王制》篇,则认为是荀子早期游学于稷下的作品[11]。上述极其相似的对治理国家具体措施的论述,表明荀子吸收、借鉴了管子学派的一些思想。
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质
对人性的思考与认识,是先秦诸子设计制度方案的理论支撑,也是导致不同现实主张的认识根源,荀子的政治主张便是建立在其对人性思考的基础上。何为人性?如何因人性而设教,进而达到国富民强、和谐有序?这既是荀子政治思想的起点也是归宿。对人性的认识,成为荀子政治思想的基础。荀子认为人性是“恶”,人自身并无“善”的因素可供培育,现实的善来自“伪”,荀子谓“化性而起伪”[5]。因此荀子并未顺着孔孟道德实践方向发展,充分发掘人自身的“善”。运用到政治实践中,荀子主张“德治”,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挖掘“礼”对于人性的规约,主张“礼乐之治”,突显“法”的作用,形成“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建构了“圣王之道”的治理模式。
圣王,是荀子思想中的政治典范;圣王之道,是荀子政治思想的特质。《解蔽》篇曰:“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5]-至足曰“圣也”,旧注多以“圣也”为“圣王”之误。依下文荀子言“圣也者”“王也者”及“圣王之制”来看,此处应为“圣王”无疑。“圣王”是“尽伦”“尽制”的完美结合。伦,伦理,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伦理(人伦道德)与基于家庭伦理向外扩展的社会伦理(儒家礼义内涵)。“象效其人”就是要仿效圣人在处理人伦事理上的原则和态度,并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制,制度,治理天下之法则。圣王治理的天下,是大治的天下,是治理完美的整理状态,所以不仅要“法其法”,而且要“求其统类”,思考圣王如何用这些制度治理天下,各种制度间彼此关系,以及制度背后体现的原则和精神。圣王,是人们学习的对象,也是人之为学的目标,是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涵。
圣王之道,是循礼而治之道。荀子在反观历代圣王治世、总结治世原因后,认为“礼”的出现,正是圣王治理乱世的结果。《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治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5]礼,成为平衡人的欲望和社会秩序的关键,用礼去规定、制约人们欲望的度量分界,社会才能达到有序。礼,成为政治行为的最高原则;政治,成了礼的具体实践。荀子把孔孟强调内在化的礼推至外部,使礼政治化。效法圣王、依礼而治,成为荀子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礼,是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儒效》篇曰:“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5]-荀子认为先王治民之道的根本是礼,而先王之道正是今之君主所要效法和遵循的,所以“礼”应该成为当今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在荀子看来,礼是秩序的终极体现。对于个人来说,“礼者,人道之极也”[5];对于国家而言,“国之命在礼”[5]。所以无论个人还是国家,“礼”都应成为指导原则,且要努力实现依礼而行。《王制》篇曰:“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5]为了应对混乱而由圣王制定的礼,也便成为对人与事加以分类的标准。依礼分类,类以合情,此即荀子的“正名”思想。循名责实,社会就会得到治理,良好的政治局面便会形成。
礼,是治理社会的具体措施。礼是治民的工具,“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5];礼是化民成圣的工具,“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5];礼是君王用来检验大臣的标准,“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5]-;礼是国家强盛的根本,“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5];礼也是解决社会纠纷的保障,“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5]-。君主依礼治国,便是一种“无为而治”。《君道》:“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胑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5]在荀子看来,“无为而治”才是他所希冀达到的理想政治状态,所以荀子的“礼治”思想,“不但是王天下的资具,且是政治制度的基础;不但是统御群臣的法度,且是治乱兴亡的关键。政治上的一切运用和设施,莫不以此为准。”[12]-。
在荀子的礼治思想中,礼的内在化特点并不明显,而外部制约的特点十分突出,能进一步体现外部制约的,便是“法”。如果说“礼”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仍靠道德自律、说教而实现,那么“法”则是明文规定的强制执行。“法”相对于“礼”来说,缺乏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儒家恰恰最重视此种人文关怀。对于儒家来讲,他们不希望看到乱世,但他们更不希望出现一个没有人文关怀的“治世”。所以儒家传统更注重、提倡“礼”,只把“法”作为一种具体的辅助治理手段。荀子思想中之礼、法关系亦如是,“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5]12,此时的“礼”相当于宪法的作用。荀子援法入礼,把“法”纳入“礼”的范畴,但其对“法”的重视程度之高,在之前的儒者中绝无仅有。“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5],“隆礼至法则国有常”[5]。荀子对“法”的地位的提高,对其作用的认同,在孔、孟的言论中鲜见,因此“隆礼重法”便成为荀子政治学说中最突出的特点。荀子虽主张礼、法并重,但两者在实施对象上也有侧重,“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5]。“礼”主要用于上层社会,“法”主要用于下层社会。
圣王之道,是乐教熏陶、引导之道。乐演奏出的和谐韵律,是天道的表现。《乐论》篇云:“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管龠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5]人通过乐,来领悟天道的变化,进而与天道合为一体,乐具有沟通人道与天道的功能。《国语·楚语上》:“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以乐,目的是去除人污秽之所,心灵得以净化提升,这是贵族子弟必修之科目。礼,重在强调等级的区分;乐,重在强调和同。所谓“乐和同,礼别异”[5]。儒家认为在区别中有和同,在和同中体现区别才是真正的和谐有序,是以孔子曾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81。荀子对“乐”颇为重视,《儒效》:“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乐言是,其和也。”[5]诗书礼乐是“教”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本来是人所具有的,圣人比合其类而编排之,观其先后而定其顺序,体会其道义而制定之,理解其情而后损益之,然后再用来教化大众,教以成德,经典便体现着圣王的思想和原则。言和,是乐的主要功能;和,则是儒家希望最后看到的状态。
乐,能感动人之善心,“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屈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5];乐,能移风易俗,“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5];乐,能调和各阶级的矛盾,产生向心力,“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5]。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乐教”配以“礼治”,别异与和同共存一体,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
圣王之道,是君主典范之道。“礼治”是荀子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但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君主,所以荀子非常强调加强君权。荀子认为天子应是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之人,“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5]。君主又是“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5],所以要拥护君权、强化君权。在荀子看来,君主起码要有下列之权利:君主有制名权,“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5];君主有制礼权,“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5];君主有制乐权,“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3]-。特权的获得是权威强化的保证,通过把关系国之命脉的权利赋予君主,从而加强君权。
荀子主张加强君权,并非主张极端的君主极权,而是典范政治的体现。“君者,善群也。”能善群“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5]。加强君权是社会有序的保证。君主有了权力之后,要“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5],如此,社会便可实现大治。荀子虽极力主张加强君权,但并不主张唯君是从。在君道问题上,主张“从道不从君”[5]。得天下是行“道”的平台,而非目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5]。荀子之所以主张加强君权,是因为在其理想政治中,君主应是圣人,这样的君王,便是荀子一再提及的“圣王”。暴虐之君,虽有君位,并非荀子理想中之君主,“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桀纣者,民之怨贼也”[5]。对于不符合理想政治的君主,人民有起而革命之权利,“臣或弑其君,下或弑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它故焉,人主自取之也”[5],“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5]。荀子在对待君、道问题上,仍与孔、孟保持高度一致。
圣王之道,是国富民裕之道。国富民裕是荀子政治思想之最终目标。如何实现富国裕民,在荀子看来,只有实行礼治。《富国》篇云:“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5]-不隆礼、不爱民、庆赏不渐、将率不能,则会导致兵弱。上好功、士大夫众、工商众、无制数度量,则导致国贫。民贫弱,则国贫弱;民富有,则国富有,裕民才能富国。实现富国裕民的指导原则,就是依礼而治。上下皆依礼而行,士农工商皆在礼制的度量之中,才能实现上下俱富。而在具体的富国措施中,荀子提出“节其流,开其源”,即“节用裕民”。《富国》篇云:“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5]并提出具体的节用裕民的措施。
结语
思想的形成,有源于文本知识的学习,有源于前期思想家的启发和影响,也有现实环境刺激下的思考与探索。荀子政治思想的形成,是思想与社会互动的产物。战国前期,思孟学派是儒学发展中的主流学派,但思孟学派的政治主张,在现实政治中不被接纳,这也在事实中宣告了其政治实践的破产。荀子接思、孟而起,为儒家政治学说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懈努力,他重新回到孔子身上,着力继承、发展孔子之“礼”学思想,对思孟学派的学说加以修正,使儒家的思想学说更加现实,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诸子间的相互交流,也使荀子受益匪浅,最终基于现实环境,综合诸子之学,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一反孔、孟注重道德自律,发掘道德价值的路径,而把目光投向了外部的制约。荀子以人性论为基点,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形成礼乐兼法的儒家“礼治”传统,圣王之道是其典范政治。荀子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先秦儒家中较为完备,且极具可操作性。孔、孟都特别注重“向内”反省,皆主张实行“仁政”,而在具体的行政措施上,更多的强调为上者的表率作用。如郭店楚简《缁衣》云:“子曰:有国者章好章恶,以视民厚,则民情不忒。《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第2-3简)“彰好彰恶”是为上者的职责之一,为上者要安分敬守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在这个职位上应该做的事,通过在上者的表率而影响在下者之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此即“德治”的主要措施,此思想进一步发展则为孟子之“仁政”。“德治”的实现,虽在理论上能自成体系,但在实践中很难操作,不仅取决于为上者之修养,也取决于为下者之素质。相较而言,有了明确的规定,在操作层面便更加容易实施。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行为的标准皆有明确的依据——礼、法,因此荀子所主张的具体政治措施也极具可操作性。但不可否认,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限于对治权的探讨,而未能就政权问题展开具体的探讨,此是其不足之处。
注释
①文中下引《荀子》只注篇名。②《孔丛子》所载内容,历来多怀疑其真实性。年八角廊墓汉简中《儒家者言》的出土,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包括《孔丛子》《孔子家语》等历来认为伪书的著作。就《孔丛子》而言,学界多承认其有原型,但并非一人一时之作,是在较长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定型。结合《论语》成于孔门弟子之手的情况来看,《孔丛子》所载孔子的言论充当经典文献的功能,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J].学术月刊,(11):37-40.
[3]惠吉星.四十年来荀子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5):21-26.
[4]傅亚庶.孔丛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6]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9.
[7]高流水,林恒森.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8]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M].郑州:中州书画社,1.
[9]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0]张固也.《管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11]廖名春.《荀子》各篇写作年代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2-57.
[12]韦政通.先秦七大哲学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3]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欢迎订阅《中原文化研究》杂志
学术文章投稿:zywhyj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