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况,尊号“卿”,后避汉宣帝讳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学说为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
荀子长期居住于邯郸,50岁始游学于齐、楚等国。荀子在赵国期间,孝成王待他为上客。约于公元前年,荀子在赵王面前与楚将临武君议论兵法,荀子以用兵在于争取民心,驳临武君用兵在于“诈”。他认为“仁人之兵”是天下民心所向,能使“百将一人”“三军同力”,从而无敌于天下。他的见解得到赵王与诸兵家的高度赞扬。在齐国时,前后三度为祭酒。在楚国时,由春申君推荐为兰陵令。后终老于楚国,葬于兰陵。荀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教育与著述。他的学生很多,著名的有韩非、李斯等。他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结合当时各学派的精华,特别是对孔子首创、孟子发扬光大的儒家学说进行重要的革新,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使之成为符合封建社会向前发展需要的荀子学说。他著有《荀子》32篇,除书末6篇被认为是他的弟子所附加外,其他均出自荀子之手,形成了儒家新的学派。荀子学派两千多年来在与各学派的斗争,一直立于不败之地。“戊戌变法”名人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荀子学说涉及面很广,主要有:
世界观方面。畏天命是孔孟为代表的宗法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宰,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畏天命,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沉重枷锁。荀子受孔子“四时行,万物生”的唯物观点启发,把阴阳二气看作是万物生长的本原,对天有了这一自然主义的认识,进而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明确了人与天的关系以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典范,它对启发人们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观方面。孔孟念念不忘尧舜先王之道,孟子明确提出“法先王”的复古主义。荀子反对复古主义,主张“法后王”,他认为“欲观圣王之迹,后王是也”,即效法文王、武王、周公之道,他说“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又说“文久而息,族久而绝,法久而递”,人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和永恒正确的原则。
政治观方面。荀子生长在土地私有制时期,他认为“今人之性有好利焉,生而有耳之欲,好声色焉。”他把人的生活欲望、占有欲望看成是恶的来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由于主张“性恶”,因而荀子政治观是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在选拔人才上,荀子提出“虽王公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称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一主张对打击世卿世禄贵族特权,促进正在形成的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和巩固,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上,荀子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对劝学、治国、议兵等,荀子都有立论,尤其是散文和赋在文学史上更有一定的地位,是赋体文学的开创者。
荀子学说,是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统治阶层“儒法并重”制度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编审杨洁
责任编辑苗建芬
图文来源:《邯郸县志》(-)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早期白癜风该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