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论ldquo伪rdquo

发布时间:2020/2/21 0:10:26   点击数:

荀子论“伪”

在日常生活中,“伪”具有虚假、不真实的意思,

所以我们倡导“去伪存真、以诚待人”。

但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却宣扬“伪”,

强调“伪”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疑问

这是为什么呢?荀子所说的“伪”和我们今天讲的“伪”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期平台有请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谭玉龙为我们带来解读。

谭玉龙

文学博士,文艺美学博士后,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重庆市第三批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尊崇孔子,又广泛吸收各家学说,是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者。荀子的思想保留在《荀子》一书中。

“天人合一”虽源于原始神秘主义信仰,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伦理道德内涵。人类的伦理道德与宇宙自然相类似,来源于“天道”,人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就是由人及天,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荀子却在“天人合一”之外提出“天人之分”的观点,即“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不过,荀子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自然现象,“人”指的是包含伦理道德等在内的人类社会。荀子的“天人之分”主要是为了说明,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规则运行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样,人类社会的治乱在于人而不在天。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小店门前传来好听的恋曲

不用太久就能走到目的地

人来人往里满是善意

“天人之分”落实在荀子的人性论上就为“性伪之分”。

“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属于“天”,“伪”是人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养成的品质,属于“人”。

在荀子看来,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即“性”。人有了种种欲望,就会去争斗。所以,荀子认为人性恶。

人虽天生就具有种种欲望,人性也是恶的,但人性又不能被取消,所以荀子提出“伪”这一方法来改变“性”,即“化性而起伪”。“伪”的具体内容就是“礼义”。荀子倡导人们通过学习礼义,来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节制过分或不合理的欲望追求,从而实现由“恶”到“善”的转化。

荀子说:“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换句话说,“化性而起伪”才能成为“美”。因此,人必须经过后天的礼义学习,以伦理道德来规范自我,节制情欲,才能消除心中之“恶”,最终成为“美”。

由此可见,荀子之“伪”不是与真实相对的伪,而是与自然天性相对的伪,

它是后天的学习、训练与修养,是人成为“美”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总编辑:殷俊

执行副总编:朱洁

副总编辑:冉涛马燕妮

责任编辑:粟志杰

文字编辑:梁思

音频编辑:常萱琳

本期作者

更多科普作品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09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