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儒学之谜荀子是背叛者
XUNZI
儒学之谜:
荀子是背叛者?
——孔门大儒or法家前驱?
荀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应该是法家的吧!不不不,他是儒家的哦!他还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呢!荀子说,孔庙里连我的
孔庙里连我的
牌位都没有
牌位都没有
荀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也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与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春秋战国时期能代表儒家学说的除了孔子,就只有亚圣孟子和荀子。我们知道,山东曲阜是孔子的诞生地,也是他后来广收弟子进行讲学的场所,孔子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大多被供奉在山东曲阜的孔庙,和孔子一起接受后人的供奉,香火最昌盛的时候同时有一百位先贤被供奉在孔庙,但是其中却一直都没有荀子。
我是个另类?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
我是个另类?我是个另类?我是个另类?
荀子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荀子出生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但他却心向儒学。也正是因为他出生三晋,荀子的儒学有了不同寻常的法治的特点,他更看到了人心之恶,和提出“性善说”的孟子不同,他提出“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使人向善,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荀子一改儒家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这使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给大家介绍下
我的思想
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出发点则小异。
荀字政论的出发点从以下几点分析:
01
从纯物质方面看...
人类不能离物质而生活,而质不能为无限量的増加,故常不足以充餍人类之欲望。
“欲多物寡,物不能赡。”
02
从人性方面看...
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与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荀子从人性不能无欲说起,由欲有求,由求有争,因此不能不有度量分界以济其穷。他的剖析非常彻底,和唯物史观有近似之处所以战国末期,受到法家的影响不少。荀子不承认"欲望"是人类恶德,但以为要有一种"度量分界",才不至于有个人过度的欲望,不至于有侵害别人分内的欲望。此种度量分界,名之曰礼。
“纵欲而不穷,不能不争。”
03
从社会组织动机看...
认为社会是一个群体,人们不相互依靠则会陷入困境,群居没有名分规定则会起纷争。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04
从社会组织理法看...
只有使各人在某种限度内享用物品,才能使物质分配不至于竭蹶。荀子以为人类不能容许自己在物质上没有节制的欲望,个人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政治家的责任,在将全社会物质的总量,通盘筹算,使人人都不至于太过“奢侈”,以至于将来“屈穷”。他从物品的分配来谈生计,是和孟子有相同之处的,而且,他比孟子讲的更加切实缜密。
“以度量分界,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05
从社会组织实际看...
荀子承认社会不平等,认为只能在不平等中寻求秩序。孔子言礼专主"节",荀子言礼专主“分”。荀子以为只须将礼制定,教人"各安本分",则在社会上相处,不至起争夺,为个人计,亦可知足少恼。他承认人类本来就是不平等,但社会给以的就是不平等中的平等。
“有贫富贵贱之等,维齐非齐。”
“以群则和”,“以独则足”。
但是,
我超冤的~
荀子生于战国末期,当时法家已成立,思想交叉影响十分广泛。所以荀子所说的礼和当时法家所说的法,两者在性质上其实是有些相近的。而荀子的两位声名显赫的学生,李斯和韩非,便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们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为此后的王朝提供了一套缘法而治的统驭之术,这和儒家传统截然不同,也正是因此,荀子遭受了数千年来的诟病。
别怕!我的反黑组来啦!我的反黑组来啦!我的反黑组来啦!我的反黑组来啦!但事实上,荀子的思想却从来没有离开儒学的发源之地,在他灵魂深处生长的思想之树,宛如孔庙之中苍劲的银杏,两者同样枝繁叶茂,而又相通相融,生生不息。就比如在《荀子·乐论》一文中,他的观点就和孔子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孔子认为心性情感性的“仁”在社会文化秩序中具有优先性,而“礼”和“乐”是它的从属,并且只有在“仁”的前提下才能体现自身的合理性。著名学者张源旺对此也有这样的解释:“孔子的‘以仁释礼’将社会文化秩序的基点,从外在规范制度性的礼转化为内在心性情感性的‘仁’之上。”由此可见,孔子对于“仁”、“礼”“乐”三者的关系的看法。
荀子对于制度的设想是基于血缘和政治造成的差异性之上的。他的观点认为“礼”保证了制度性,而“乐”则维护了情感性,“礼”与“乐”构成了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社会组织原则。《荀子·乐论》中写道“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这指出乐的根本性功能在于将主体的情感道德化,从而使主体适应于道德秩序。
《荀子·乐论》中还提到:“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他认为音乐是齐一天下的工具,是中正和平的要领,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脱离的东西,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策略。
儒家言礼,与乐相辅,二者皆陶养人格之主要工具焉。荀子言乐,精论最多,善推本于人情而通之于治道。
《乐论》中“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故乐者所以道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就言明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可谓博深切明。"美善相乐"一语,实为儒家心目中最高的社会人格,社会能如是,则天下之平,其真犹运诸掌也。(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善合是孔子理想的人格。)儒家恒以教育与政治并为一谈,盖以为非教育则政治无从建立,既教育则政治自行所无事也。
由此可见,在维持社会秩序及其规范性上,孔子注重“仁”,而荀子注重“礼乐”,虽说两者的切入点不同,但他们都是从统治阶层的角度出发,放眼于整个社会而言的。
荀子最让人诟病的便是他对于“法”的强调,可事实上,比起“法”,荀子还是更重视“礼”,荀子创新性地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在《荀子·强国》中,他提到“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荀子·天论》也有“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荀子在提倡“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但结合荀子的语境,法终究是运行在礼的框架之内的,所以说,相对而言,“礼”才是最根本的,“法”只是辐辏,荀子并没有背离儒家学派。
Hi~新朋友,记得点黑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