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善于思考和提问背后的学问

发布时间:2020/9/8 15:32:19   点击数:
轻松学国学九思伴成长我们都知道要成就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努力学习,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问,这是一个必不可少又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的极为重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问,是学习、思考、再学习过程的深入。历史上关于“问”的格言和典故也不少,善于学习的孔子在善于提问这方面也是我们的模范。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的主张,成为后世关于提问的名言警句,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对待学习不仅要勤奋,还要善于思考和提问,学会问是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不问不知,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出自《荀子·非十二子》。作为儒家重要继承者的荀子也主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虽然有才能却一定要谦虚,只有这样才会有符合规范的品德。《礼记》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确将提问作为“学—问—思—辨—行”完整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清代的刘开在《孟涂文集》中进一步提出了对待学和问二者之间的关系: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和问不可分割开,只有在学的过程中广泛地问,才能持续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多问,还要善于提问。《礼记》也认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容易之处,然后再砍结,要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大成效。一般人都认为,向别人提问会显示自己的无知,感觉比较羞愧。相比而言,大部分人都好为人师,喜欢夸夸其谈,喜欢当演讲者而不是听众。善于倾听都比较难做到,而善于向别人提问则更难,所以孔子把能向别人提问认为是很高的德行。《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以下乱上攻打国君,还将自己的女儿先嫁给国君,而后又改嫁给国君的弟弟,自己死后却得到谥号“文”,这是为什么?“文”是对一个人生前相当高的评价,历史上只有具有优良德行的人才能谥号为文,如西汉文帝,北魏孝文帝,曾国藩文正公等,他们对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孔文子的所作所为怎么能得到“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虽然有很多不好的方面,但他自己博学多才,却能做到广泛地向别人请教,并不以为耻,仅凭这点就可以称为“文”,可以古代认为提问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不问不知,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要求自己不知道要向别人问,即使自己知道也要谦虚不卖弄,才能做到有德行。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因此讥笑孔子不知礼,孔子回答说,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才是礼的精华所在。《论语·泰伯篇》曾子赞美他的朋友“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能够做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提问的更高一个层次。孔子以项橐为师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孔子巡游途中遇到一个农夫,问他每天要抬起来锄头多少次?农夫无法回答,他的儿子项橐只有七岁,却说我爸爸每年都种地,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多少次。你出门都坐马车,知道马每天抬起来马蹄多少次?这一问难倒了博学多才的孔子,诞生了孔子以项橐为师的故事。不得不说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他不顾及对方的地位和年龄,只要对方有足够的才能,都虚心向对方学习。孔子就是以广泛“问”的方式博取各家之长,才能样样精通。孔子跟苌弘学过音乐,跟师襄学习瑶琴,跟老子学习周礼等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广泛地问,收集了大量素材,成为儒家的至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扫描右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16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