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比较阅读荀子劝学amp司马光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tiáo),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比较赏析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方法、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告诉学子们学习要善于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等道理。作者运用大量比喻来说明道理,有单独设喻、连续设喻、正面设喻、反面设喻等多种方式,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作者还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文章语言具体形象、精练有味,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形成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讲述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权威逼迫吕蒙读书,而是娓娓道来。全文运用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通过鲁肃惊叹的话语侧面体现出吕蒙学有所成,今非昔比,“吴下阿蒙”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纵向对比。语言简练生动,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言简意赅,极富表现力,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艺术。
谷雨
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司马光(年—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年,司马光登进士第。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名人逸事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知识,他立即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后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