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ldquo性恶rdquo指什

发布时间:2021/2/17 12:07:01   点击数:

荀子“性恶”指什么?

荀子十分重视和强调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作用。荀子认为“礼义”“法度”等政治制度、道德规范,都是由圣人、君主制定出来,教育、约束人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首先明确“善”、“恶”的含义。

荀子认为,一般所谓“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服从社会礼义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社会统治秩序。

因此,荀子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相反,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如果不加克制,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而辞让、忠信、礼义等这些道德也就没有了。

所以,事实上人生来的本性是“恶”的。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礼义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

荀子说,这就像弯曲的木头必须经过修整才能直,钝刀必须经过磨才能锋利一样。如果像孟子讲的人性本善,那还要君主、圣人和礼义等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什么用呢?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

荀子批判孟子没有把本性与人为两者区别开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了解两者的关系,不能了解圣人、君子的重要作用。

荀子在《礼论》中详细地论述了本性和人为两者的关系。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这是说,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人为(“伪”)则是用礼义道德加工后的成品。没有原始的材料,礼义道德也就没有加工的对象;没有礼义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自己变得完满美好。“圣人”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社会统治秩序就可以成功地建立起来了。

荀子明确表示,礼义与法制等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与人的本性对立的,是由圣人、君子人为的结果。荀子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又说:“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圣人通过对自然本性的教化,而制定出人为的道德和法律制度,有了这些道德和制度,随之也就可以制定出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所以,荀子反对孟子把学习说成是为了恢复人的“良知”、“良能”,保持“善”性的天赋道德论。

荀子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惰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性恶》)按照人生来的本性,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的本性的真实表露。现在人们饿了看见长辈就不敢先吃,要有所谦让;累了不敢要求休息,将要为长辈代劳。这种子让父,弟让兄,子代父,弟代兄的行为都是和人的本性相反的。所以所谓孝子之道,实际上是一种外加的礼义制度、道德规范的表现。

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荀子把人的好恶欲望归结为人的生理要求,感官的自然本能,提出道德规范,礼义制度等是后天的。荀子所要论证的,是社会等级制度、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和通过什么途径来建立和巩固社会统治秩序。

长按,或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7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