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刍议ldquo实事求是rdquo
刍议“实事求是”、湖湘文化与岳麓书院
郑佳明
湖湘认识论
刍议“实事求是”、湖湘文化与岳麓书院,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散,其实有一条线索,把这三样东西连接起来、贯穿起来。这条线索就是“认识论”。湖湘文化也好,湘学也好,跟认识论有很大关系。湘学的创始人周敦颐,重要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都对认识论有重要论述,王船山更是全面总结了古代认识论,开辟了近代认识论的新天地。历史大转折时期,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都有认识论新实践、新思想、新贡献,创造了“湖湘经世理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实践论》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使中国认识论达到了新的高峰。
毫不夸张地讲,湖湘文化和湘学在认识论上有特色、有优势,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的奇葩。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学术基地、湘学的大本营,湘学认识论的大家,几乎都与岳麓书院相关联,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是自古至今认识论的高度概括,充分吸收了岳麓书院和湖湘文化的营养。
什么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既是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法宝”。
追根溯源,“实事求是”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实践;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知行观。我们这里主要讲岳麓书院与传统的知行关系。
实事求是匾额什么是实事求是?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曾对实事求是作过经典阐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表达虽然很简洁,但是内涵十分丰富。“实事求是”属于知行关系范畴,不仅仅是认识论,而且是方法论,而且其中蕴含着价值观。毛泽东专门写作了《实践论》来阐述这个问题。由于他的深刻生动的阐释,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深入党心、民心,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许多著名学校,都把它作为校训。
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党,其思想路线的表达,如此重大的哲学命题,为什么从岳麓书院的一块匾额引申出来?
岳麓书院与历史风云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象征,近代湖湘伟人的摇篮。在历史深远的地方,岳麓书院虽然身处江南一隅,却联系着中国历史变迁,中国思想潮流,中国变革风云。从北宋到南宋,异族屡屡进犯,宋朝风雨如晦。满怀忧患意识和家国关切,胡安国胡宏来到湖南,创办碧泉书院、文定书院。胡宏的弟子张栻开辟了岳麓书院新篇章;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国破家亡,岳麓书院学子中,出了天地大儒王船山,他的哲学思想克服宋明以来官场学界思想上的虚空倾向,主张回到客观实际中来,从实际出发认识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晚清和近代中国的思想,培育了近代湘学学风和湖南的士林品格。
晚清咸同年间,内忧外患,列强环伺,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祸,岳麓书院出身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集团人士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割地赔款的时刻,谭嗣同痛呼“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与梁启超等人办起了“时务学堂”,时务学堂与岳麓书院也有不解之缘。民国初期,岳麓书院学子杨昌济等人,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这样的革命家。
岳麓书院大门
岳麓书院向世人证明,它的哲学理念,它培养的学生能够经世致用,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改变中国。正如书院门口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书院蕴藏着《尚书·尧典》记载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壮志豪情。“实事求是”的思想源于岳麓书院,并非偶然。小小的书院出伟大的思想,也并非不可能。
岳麓书院与湘学
千年下来,岳麓书院在战火中、风雨中屡仆屡起,传承、记载、提升、变革着湖湘文化。湖湘历史风云,蕴藉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凝结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从张栻开始,湘学与岳麓书院结下不解之缘。张栻身处异族侵扰、国家危难的时代,父亲为杰出的抗金名将,他办书院做学问倾注满腔情怀。他在岳麓书院整理吸收周敦颐、二程、张载等著名理学家的思想,撰写、刊行了《太极图说》《张子太极解义》《伊川粹言》等著作。编辑刊行《知言》《五峰集》等书籍,传授弟子,传播胡氏之学。他与同辈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展开学术交流,聚集理学学者群体,来访学者如过江之鲫。张栻摒弃科举之学、章句之学,提出“传道济民”的教学宗旨,鼓励讨论交流,师生学业日精,不仅湖湘子弟,其它地方学人也“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张栻于岳麓书院研究学术,使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进一步的开拓和系统化,也使得岳麓书院的学术品质和学术地位大幅度提高。湘学的学统,湖湘文化的文脉,不仅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宋真宗题赐书院名匾,康熙、乾隆题赐匾额,历代地方官也加以关照,更重要的是历代书院的山长,以理学的精神,精心办学,让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绝,使湖湘关心家国、经世致用的学风绵延不断。
历史转折中的“实事求是”
从晚清开始,中国人遇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客观世界变成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旧的思想武器一天天过时,一件件失灵。伴着坚船利炮从域外传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思想学术遇到了梁启超所说的“学问饥荒”。认识论遇到了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新鲜课题。此时的思想界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坚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二是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古今中外,搅在一起,知行体用,众说纷纭。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再到“全盘西化”,认识论的探索艰难崎岖。湖湘士子坚守传统价值的同时,坚持经世致用,趋时更化,敢为人先,大胆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闯出了湖湘认识论的新路。
曾国藩
太平天国打进湖南,曾国藩以宋明理学为价值观,取得朝廷和官学各界的支持,调动各种资源,又以经世致用创新变革,实事求是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竟然以少胜多,打败太平军,挽救了大清王朝,同时发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促成了“同治中兴”。此时的曾国藩发现,传统的学问不够用了,他继魏源提出“师夷技”之后,提出“师夷智”,湘军重要成员郭嵩焘、他的儿子曾纪泽都是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开明人士,他努力促成第一批学生到美国留学,培养了大批对外开放人才。他是晚清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和榜样,带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潮流。
谭嗣同等维新派,一方面坚守着中国的传统,以“仁”为根本,另一方面学习整合人类各种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谭嗣同开拓了包容古今中外思想资源的新境界,他是晚清重要的启蒙思想家。黄兴蔡锷宋教仁等湖湘民主派人士,除了主张实行西方政治制度之外,还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宾步程先生是同盟会会员,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专家,他把古老的岳麓书院转型为“湖南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并以“实事求是”作为校训,亲自题匾高悬于学校大门,是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举动。
青年毛泽东受到湘学学统的影响,而这又与岳麓书院有一定关系。青年毛泽东就学的湖南第一师范,前身即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他还由杨昌济介绍,多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自学。传统书院教育的耳濡目染,加之老师杨昌济对书院教育的推崇,让青年毛泽东十分向往书院教育的形式。年8月,毛泽东等人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他认为自修大学的特点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岳麓书院和湘学学统对毛泽东的思想和学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生和事业,他的思想和学风,都像一个湖南学子。他对认识论和“实事求是”思想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