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三国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分裂时代,一直在解决

发布时间:2021/4/20 16:50:21   点击数:

这段历史非常乱,但有一个大趋势是清晰的,即从大分裂走向大融合和大统一。

西晋虽然短暂统一,却止不住分裂的大趋势。所以,八王之乱后,继续分裂。那么,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是地方做大而中央无力、豪族做强而朝廷无奈。所以,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方豪族问题。这里一定要加上地方。

因为隋唐也有豪族,但隋唐豪族并没有导致分裂。

最初的关陇贵族,就是左右隋唐两朝的军事贵族。这伙人跟朝廷是合一的。后来,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逐渐发展成为两京阀阅,即央级豪族。豪族与朝廷还是合一的。

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豪族,却都是从东汉发展过来的地方豪族。豪族不仅控制了地方上的土地和人口,而且在地方上就有强悍的影响力。

东汉的郡、县,基本控制在一个个的郡级、县级豪族手中。而推出州牧制度之后,这些县级和郡级豪族,又升格为州级豪族。黄巾起义之后,这些县级、郡级以及州级豪族,纷纷支持各自的军事代理人,搞起了兼并战争。

战争兼并的结果,就是大鱼吃小鱼,然后小鱼被吃掉、大鱼变鲨鱼。最后形成了三条大鲨鱼,也就是魏蜀吴三国。

而兼并战争一旦开启,就不是豪族能左右的了。因为三国一旦形成,豪族就控制不住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军事代理人了,而是反被这些军事代理人裹挟着继续兼并。

兼并的极限,就是三国归一。但三国归一,只是在军事上和道义上实现了归一。西晋司马家,控制了枪杆子,就是军队;卡住了位置,就是皇帝。但政治上和财政上呢?

政治上还是豪族说了算。司马家任用的官员,只能是豪族士大夫。任用寒门子弟就不行吗?曹操就是要用寒门子弟压制豪族士大夫。但曹操失败了。他也必须失败。汉武帝以后,地方豪族便已经向着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方向发展了。

官僚制要实现文书行政。文书行政必须依靠知识精英。知识精英融入官僚制便升级为政治精英。而知识精英是要花钱才能培养出来的。这时候,只有豪族才有财力培养出知识精英以及升格的政治精英。所以,豪族和知识精英、政治精英,就是一伙人。皇帝和朝廷想用也得用,不想用也得用。这个趋势,在东汉以来,已经不可阻挡。

那春秋战国时代的游士呢?

最初的游士是没落的贵族。没落的贵族,既可以成为列国的政治精英,又可以成为民间的知识精英。但他们已经失去了土地,不是贵族,也不是豪族。后来,私学兴盛,无法跻身政治精英的没落贵族,又培养了一拨知识精英。比如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人,都是知识精英。但当官了吗?没有,没有就只能一直是知识精英,然后就去招弟子、传学问。这股风气一直延伸到西汉中期。所以,皇帝和朝廷还是有人可用的。

但是,不平等是历史常态。财富要集中、知识也要集中。因为这些都是稀缺资源。最后,一定会集中到一拨人身上。而这拨人就是豪族。

司马炎为什么要去州郡兵?为什么又要大封司马王?不这么干,朝廷肯定干不过豪族、朝廷也肯定干不过地方。然并卵,司马王比豪族还厉害,自己家里搞起了武装械斗。

于是,统一只是小趋势,分裂才是大趋势。但是,八王之乱为什么没有演变成另一个汉末乱世,军阀割据而后三分天下、再后三国归一呢?

因为胡人问题又爆发了。

胡人问题也要追溯到汉武帝。汉武帝一边打匈奴、一边纳匈奴。但是,匈奴的人口体量太小,汉朝的体量太大,所以流入多少就能融合多少。但,这个政策是一直延续的。后来,匈奴人要么被打到西域以西,要么被纳入大汉中原。这就是胡人内迁。

但是,草原这片土地,不会成为无主土地。匈奴人走了、鲜卑人来了。同时,西北的羌人也开始闹腾了。豪族是内部癌变,不断汲取资源,于是国家没钱了。而胡人就是外部感染,不断消耗资源,于是国家更没钱了。当时,主要是镇压西北羌乱的开支和雇佣鲜卑军队的军费。

所以,与豪族问题相伴相生的,就是胡人问题。强汉很猛,匈奴干掉、羌人干服、鲜卑人也不敢造次。但是,打败胡人却不能杀光胡人。于是,胡人打不过就投降,投降了就内迁。

在东汉的时候,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大汉各州郡的豪族和军阀太厉害,根本不给胡人造次的机会。到了西晋,天下重归一统。胡人问题就已经取代了豪族问题,成为国家必须关心的问题。

在平灭东吴之后,有大臣就像晋武帝司马炎建议,趁着军力尚强,直接把这帮胡人给收拾掉。但是,统一天下,已经让晋武帝司马炎志得意满了,所以他就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实际上,即便把胡人问题提上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361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