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儒家,第二章人性善恶之争

发布时间:2021/4/24 19:30:03   点击数:

孟子和荀子,在一件事儿上的观点相互对立,从而开辟了儒家的两个分支,并影响了后世的两千年。

?

他们在什么事儿上较真了呢?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认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完美的,恢复了周代的制度,社会就会重新安定,并以此,作为儒家的终极追求。

?

那么,孔子的继承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既然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完美的,怎么还会崩溃呢?

?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干坏事,是形势所致,迫不得已。

?

用孟子自己的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岂水之性,其势然也。

?

翻译过来,就是说,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但水有也飞溅到山上的时候,这不是水的本性,是被势能裹挟驱使的。

?

善良的人,做了坏事,我们就要看看,是什么迫使好人做了坏事呢?

?

孟子,凭什么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呢?

?

因为孟子通过观察,发现人的心中,有四种情感:

?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被称为心之四端,是人性本善的基础。

对此,孟子还举了个小儿坠井的故事。

?

说,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掉井里了,虽然这个孩子和他没有任何关联,他还是会觉得难过,甚至会下水救他。

?

这就是人的恻隐之心,是人性本善的证明。

?

孟子一切治国理念,出发点都是从人性本善为起点的。

?

施仁政,行教化,以德服人,这些词儿看看,就知道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的。

?

但荀子,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

?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自私的。

?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尧舜和桀纣没有分别。

?

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

主要在于后天的教化和学习,目的,是知礼。

?

关于礼,之前已经讲过了,代表社会的次序和秩序。

?

在荀子看来,要把人性,约束在礼法的规则内。

?

人性本恶,要约束在礼法之中,看看荀子的观点,颇具法家的调调。

?

法家不过是认为,人性本恶,要约束在律法之中,而已。

?

事实上,荀子的两个弟子,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

其实,当年我在看孟子和荀子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

有没有可能,有这样一个人,路上看到一个孩子掉井里,动了恻隐之心,下水救人。救完人,运动量太大,饿了,兜里没钱,饥而欲食,然后顺路偷了个饼吃。

?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好人变坏,还是坏人学好呢?

?

这个问题,还要到一千年后,王阳明来回答。

?

其实,这个答案,根本不重要,包括孟子和荀子,也不重要。

?

因为统一六国的,是秦国,秦国,用的是法家。

?

秦国之后,是西汉,从刘邦到文帝、景帝,信奉的都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的那一套。

?

不出意外的话,孔子、孟子、荀子,就会像春秋时期的墨子一样,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一笔带过,其核心思想,只做简要介绍。

?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拯救了儒家。

?

董仲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370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