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一叶访谈丨朱瑾荀子与荀山
荀山村对于两千多年前荀子讲学的传说,正是对“道”的记忆,大道至简,古老的集体记忆在地方也只留下一个山名和村名,可注定在每一代后人的心里打下深深浅浅的铬印。
——朱瑾
朱瑾
上世纪九十年代,杭大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与媒体相关的工作,曾在杭州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任职,睹二十年之现象,继古汉语之余绪,开始读经,博览中西,愿天假以时年,庶几闻道……
良渚遗址五千年,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正好在时间长河的中流,年11月初,施昕更在荀山脚下棋盘坟的一次重大发掘,将这两个历史结点联系在了一起。
荀子,很多人知道的是他提倡性恶,与孟子唱对台戏。韩愈评他“大醇小疵”;结果到了宋程朱理学之后,孟子进了孔庙成了亚圣,荀子就如同一个幽灵徘徊于庙堂之外。可后面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只是一种排位与评价而已。无论从弟子与学术的影响来看,孟子都不如荀子,孟子的弟子藉藉无名,有谁说得上来?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都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因为这两个弟子的缘故,人们都认为荀子是法家的大宗师,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中国两千年来一直是“儒表法里”,近代梁启超就说,两千年之学,皆荀学也。把这个帐都算在荀子头上。今天来看,其实并不公平,然而也从另一个角度能够看出荀子学问的兼容并蓄,由儒及法,各取所需,并且具有极大的“生产”能力,像西哲大擘苏格拉底一样,有思想助产师之称,能够孕育全新的流派与学术带头人,其影响力之巨,罕人可匹,不要说孟子,也许祖师爷孔子都得望其项背哩。
荀山村,人道荀子曾来此讲学。然而,这只是一个传说,史无确切的文字资料可考。可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说,历史考证,证有不难;证无最难。你说荀子来过这里,只要拿出证据就好;如果你说荀子从没来过这里,万一有一天后人在地下或者遗失的文献中发现了记载,怎么办?所以,像这样的传说还是不要断然否定,起码也是一个存疑的态度比较好。
目前我们知道荀子和楚相春申君曾经是铁哥们,有一段过从甚密的交往。虽然中间也有误会与反复,其交锋还上了《战国策客说春申君曰》。但不打不相识,春申君成为楚相后,让荀子出任兰陵县令,两人后来的友谊从晚年一直持续到死。衰荣与共,公元前年春申君被杀,荀子也由此年去世,可见二人关系相当不一般。
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今天的黄浦江旧称黄歇浦,上海古名春申,都是由此君而来。在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大败越国,占领了旧时吴国之地后,将其疆域和版图推到了今天的浙北。《史记甘茂列传》说,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江东,即长江以东,相当于今安徽东南,江苏南部,包括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地区。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因原有的封地“淮北地边齐”,容易受到齐国的威胁,请求改“封于江东”,这一带就成了他的封地。春申君一方面“因吴故墟,自以为都邑”,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立菰城县,在郡南二十五里”,即其一。此菰城在今天湖州市南巢乡之下菰城,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遗址城垣可分内外两重,平面均呈圆角等边三角形。现存外城垣长约米,城址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内城居于外城东南角,面积约16万平方米。
从地图上看,史有记载而且有实证遗址的下菰城距离荀山只有五十公里左右,如果步行那也就是一两天的行程;坐马车的话可能大半天时间就可以到。不过最有可能的走法是顺着下菰城旁边的东苕溪南下,然后途经德清的下渚湖湿地公园,在东明山森林公园东南角往西一拐,进入中苕溪,也就离荀山不远了。不论怎么走,这几乎是一根由北到南的笔直路线。既然五十公里开外的下菰城是春申君的都邑,那么荀山所在的良渚非常可能也在黄歇的封地之内,荀子因为和春申君的交往,来楚国讲学,过访他的都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古书记载的不一定有;古书没有记载的不一定无。良渚遗址和荀山村都是古书没有记载的,前者来自于考古发掘;后者来自于地名传说。地名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名必有自。地方史的重新发现与整理,应该成为整个国家民族甚至世界历史叙述的基础。(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第五页)纪念荀子讲学的荀山村传说,让我们可以想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讲学之空前盛况,此盛况一直延续到战国末年;其播及范围则扩大至南方浙北一带。
论语第一章学而,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是孔门第一要义。
孔子之后五百年,有荀子劝学篇,可谓尽得夫子学之真传。
子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周游列国,讲学授业,也是从孔子开始的事。公元前年,孔子从鲁国出发,经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大致路线相当于从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公元前年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
进入荀子的时代,讲学之风比春秋时期有过之无不及,最有名的莫过于齐稷下学宫了,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鲁仲连、驺奭、荀子等。荀子曾三出三进于稷下,历时数十载,并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的工作,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这一点我们从《荀子》三十二篇里也可以领会得到当时百花齐放的气象。和老庄孔孟都不一样的是,荀子就像一个文体大师。他的第二十五成相篇是“后世弹词之祖”: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第二十六赋篇以问答开头,又是屈原至汉赋的源头,这里也可见他与楚地的密切关系;而且荀子一书兼容并蓄,主打儒家,也接纳道家,不信请看第二十八宥坐一段“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以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像不像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一节?所以他不能进孔庙,正是由于其说之博大,不能以儒学框之也。
后来,大师致敬孔子,开始远行。约公元前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因春申君身边小人排挤,去了赵国,与临武君孙膑议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最后,又回到楚,受楚春申君指派,为兰陵县令。晚年从事讲学和著述。荀子由齐至秦返赵赴楚,他周游列国的线路比五百年前的老师要广阔得多。这与战国版图于春秋更为拓展有关,特别是楚国往长江中下游的扩张;另一方面,随着百家争鸣学术空气不断高涨,荀子也有机会从战国学术中心的齐国稷下来到春秋时自贬为南蛮之地的楚国讲学,荀山由此才可能成为大师的南方道场。
浙江境内有苕溪,溪分东西两支,东苕溪属长江水系,发源于临安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东流经临安,余杭两县,在余杭县瓶窑镇附近纳中苕溪,北苕溪后始称东苕溪,北流经德清、湖州两县市,在湖州市区西与西苕溪合流,北注太湖,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正是东苕溪连接了传说荀子讲学的荀山和春申君所建都邑下菰城遗址。
荀山地处中苕溪南五六公里,小山海拔不超过五十米,不到半小时便能登顶,顶上山头已被削平,目前为一幼儿园所在地。从山顶极目四望,可见三面远山淡影怀抱,荀山如大师落坐,远处群山如听讲弟子,静穆肃然。荀山南面部分山体已为附近村民开垦为田,见我们上山,种菜村民以为退耕还林之日不远。山脚下有荀山禅寺,据明代万历《钱塘县志》载:"荀山寺在灵芝三都八图"。元至顺年间,建荀山庙又名太平寺,后屡建屡毁于战火。清末和民国初年,经里人重修,建为三间二进,带东西廊,有匾题曰"荀侯崇善"。建有"兰陵堂"石柱楹联为"逸芝兰陵仕,威照之理神"。庙正南建有戏台,戏台楹联为"渚水忱同花昙景,荀山尚有武城春"。庙东侧为关帝殿,如今禅寺住持为弘法大和尚。寺西有荀井,现在幼儿园内,深约15米,内径为0.56米,外径为0.77米,井圈高0.5米。水质清冽,久旱不枯,相传为荀子讲学时开凿。我们也曾去探访过,为安全起见,古井已被封,一边立有文物保护碑文。古井与今寺院围墙差不多有几十米的的距离,可以想见当时寺庙之大。
荀井,也许是荀子讲学最接近实物的证据了。前人掘井,后人饮水思源,用荀子本人的话讲: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荀山村对于两千多年前荀子讲学的传说,正是对“道”的记忆,大道至简,古老的集体记忆在地方也只留下一个山名和村名,可注定在每一代后人的心里打下深深浅浅的铬印。
来源:一叶访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