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分成四個方面。
第一就是前面所說過的修形(修形態),然後是修道德。
從古至今,中國的老祖宗總結了八個人應當具備的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是為人應該遵守的為人之道,也是為人生中亙古不變的標竿和方向。
公元前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即使貴為皇帝,劉恆對他的母親薄太后依舊很孝順,從來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而且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如果對照《孝經》來解讀此故事,作為文帝,如《孝經·天子章》所說的,他盡到了一個「天子之孝」。「文景之治」,是歷史上有名的盛世,其中從文帝來說,他自己可以說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他對親人的孝、愛、敬,又延伸到對百姓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自己成為一個榜樣,也教育了百官與百姓。不論身分高低、貧富貴賤、年齡大小,我們都能夠向著美好的德行去修為和踐行,自然能夠感化他人,這就叫做「修德」。第三是「修智」,孔子很強調提升自己的智慧。夫子所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舉一隅而三隅反」,都是強調修我們的智慧;又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僅要學,更重要的是踐行,實踐出真知,只有做出來的才是真的。最後是「修心」很重要。荀子在《修身篇》說:「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很清醒,看見了美好的善良的事情,就把它牢記於心。見到那些不好的惡的東西,警惕起來自己反省。荀子說,經常糾正我的人是我的恩師,經常讓我走正路的人是我的友人,而經常諂媚阿諛奉承我的,是我要遠離的。《戰國策》也說「無形者,形之君也」,就是說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心性、心念)才是我們肉身的主宰。在《戰國策》中還有一句話,「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就是說別人對我有恩牢記在心,我對別人的好不要記在心上。可見古人對修身落到了實處,點點滴滴都在修煉自己的心性。在《論語》中,修身也有具體要求,叫做「君子九思」:「視思明」,看見這個世界,我們就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聽思聰」,聽到了什麼要去科學客觀的判斷;「色思溫」,說話的時候要看到自己的臉色,是不是冷冰冰地板著,要溫和、祥和才好;「貌思恭」,要看到自己的態度是否謙恭,在貴人面前不諂媚,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傲慢,一視同仁的恭敬。「言思忠」,說話的時候忠實守信;「事思敬」,做事情的時候,認真敬畏,兢兢業業,全情以赴;「疑思問」,有疑問的時候是不是虛心向人求教,而不是一知半解就敷衍了事;「忿思難」,發脾氣的時候,要想一想不良後果;「見得思義」,想不勞而獲的時候,是否取之有道。有了這九種「思」,君子可以無慮也,如果不修身,身怠矣,危險就來了。東漢著名的清官楊震,官居荊州時向朝廷舉薦一個才華出眾的傑出青年王密為昌邑縣令。
過了若干年他調任路過昌邑,王密去郊外迎接恩師,並且晚上到楊震下塌的地方去拜見,從懷中取出黃金十斤說「謝恩師栽培之恩」。楊震見狀擺手拒絕,而且對王密說「我正是看中了你的真才實學,才出於大義公正,推薦你出任重任,你這樣做太不知道我的為人了。」
王密趕緊輕聲地說「天黑無人知曉,只有你知我知」。楊震震懾說「什麼你知我知,還有天知地知。」於是楊震的「四知說」從此傳遍華夏。
還有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人,他的名字叫白方禮,是一位蹬三輪的工人。他蹬三輪20年,為個貧困孩子捐出了35萬助學金,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白方禮90歲那一年的冬天,他到天津耀華中學拿了一個飯盒,裡面放了塊錢說,「同學們,我騎不動三輪了,以後可能不能再給你們捐錢了,這是我最後一筆錢。」師生們全都哭了。他為學生們送去的每一分錢,都是用自己的雙腿一腳高一腳低踩出來的,是他不分早晚,櫛風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積攢出來的,來之不易,來之艱辛,可他卻全部奉獻給了社會,這份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無私的情懷讓所有人為之動容。照常理,像他這樣的古稀老人不僅無須再為別人做什麼,倒是完全應該接受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可他沒有,不僅絲毫沒有,而且還把自己僅有的,能為別人閃耀的一截殘燭全部點燃,並且燃燒得如此明亮輝煌??所以「修身」,榜樣的力量很重要,因為《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善良、溫和而又堅定,反省自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將是修身最大的收穫。如果你也想:
修飾身姿、提升氣韻;
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自己,改變命運;
系統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決當下棘手的家庭問題;
尋求更廣闊、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用一生的時間,學習文化、踐行文化、傳承文化,遇見碩果累累的人生》文化傳承
天下溺,援之以道;人倫廢,導之以德
長按二維碼·關注
中國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