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8/21 11:01:53 点击数: 次
亲爱的校园听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秦朝名相李斯的故事。李斯,字通古,楚国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或许大家并不知道他的太多事迹,但大家一定听说过他写的一篇文章:《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中,李斯以卓越的辩才驳斥了秦王逐客的决定,并陈述了逐客的种种弊端,措辞条理清晰,逻辑明确,不仅使秦王叹服,也表明了他的远大抱负与忠诚之心。但,真正的李斯是否像他的文章所表现的那样忠诚与正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斯那段曲折复杂的生平。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里见到老鼠,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像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临行之前,荀子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这句临别话语,成了李斯毕生信奉的信条。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又凭借出色的辩才,当上了客卿。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东方各国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以分散秦国人力物力。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建议秦王驱逐客卿。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慌乱之中,李斯挥毫写下《谏逐客书》,顺利保住了自己的地位。由此观之,《谏逐客书》写的虽好,但也只是李斯的自保手段,并不能反映李斯的真实目的。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却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是战国时期另一位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知道韩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看出,这里李斯诋毁韩非的理由正是当年秦王驱逐客卿的原因,这前后矛盾的说法暴露了李斯的真实目的:他只在乎荣华富贵,并不关心秦国国事。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打入牢狱。李斯又与他人联合,将韩非毒死在狱中,灭掉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李斯虽位高权重,但却狡诈阴险,心胸狭小,只追求眼前利益。在战国那一混乱的年代,李斯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为功名利禄奉献自己的一生,最终还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希望我们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去追寻生命中更有价值的东西。主播:20宏一周劼文编:龚凌强审核:欧芬芬制作:张善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4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