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哲学14荀子性恶说中

发布时间:2022/4/23 15:45:40   点击数:

1、生而为性(见上篇)

2、虚静之心

此处的小标题虽然是虚静之心,但仍然和性恶说有关,荀子的性恶说并非完全没有意义,至少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荀子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如何使得成为可能?好比一个弱智,如果让他读正常学校会很困难,而性恶之人,如果让他受到德行的教育同样也很困难,因为两者都不具备成就的本质。然而,要讨论教育如何使得成为可能,其内在的根据是什么?这就又回到了先天的问题上。荀子认为人人皆有“质”和“具”,此质具就是能接受教育的先天条件,但在性恶说的前提下,此先天的质具并不和善相应,因为是先天条件,所以荀子也承认人人皆可成为禹,如云: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亦。”

“涂之人”就是普通人的意思,在荀子看来,圣人和常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象禹这样的圣人,理由是什么呢?荀子说,禹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就仁义法度而言,自然有它的道理和实施的可能性,而普通人具有知道仁义法度道理的能力,且拥有将此道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禹。荀子“人人皆可为禹”的说法和孟子“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说法,在结果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成为结果的先天根据,孟子的根据是性善之觉,而荀子是虚静之心,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质”与“具”,此虚静之心是观待的心,唯有认知功能,没有觉性,因为觉性是善,而荀子的理论是性恶,故唯有立此非善非恶之观待心,方不至于和核心理论相冲突,如《解蔽篇》中云:

“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此处的“道”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客观规律,荀子认为我们的心有认知规律的功能,并且强调心在“虚壹而静”的状态下才能认知到真实的客观规律。所以荀子的工夫是“虚壹而静”,此虚静之心就像一张白纸,其功能重在能受,而不在创生。如此一来,本在仁心中的理,成了心外之理,此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方向和孟子之四端说截然不同。如其云: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荀子说,认知功能是人天生就有的,比如眼见色,耳闻声等,五官能接受外在信息储藏于心中,然而我们的心要保持虚壹而静的状态,不要先入为主,不因已有的知识或内在的情绪而妨碍了我们对道的认知。这段话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因为当我们接受诸多信息后还要作一抉择,此抉择的动力或许是来自欲望的心,此在荀子的说法是性之恶。但也有些抉择是源于道德的心,此道德的心并不是外在的东西,正是我们的觉性。我们的觉性为道德立法,因为此心才是衡量一切人文价值的标准,是故立法也好,标准也好,此法理最终出自于心。既然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所以孟子之性善说的心是即静即动的状态,而荀子的认知心只是静态。如其曰:

“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

荀子的意思是说,人心好比装满水的盘子,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水中的浑浊物自然会沉淀到盘底,水面变得清澈后即可作为镜子来观照。如果受到外在的干扰,哪怕是微风拂过,盘底的浑浊物也会翻滚而上,从而影响清澈的水面,原本都能看清的眉毛胡须甚至是肌肤纹理,现在就看不到大致的形象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要坚持道理和原则,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内在的欲望所动,以保持内心清明的状态,这样的心就完全有能力决断是非,解决各种困惑了。荀子的思想似乎是外用儒术治世,内以黄老修心,然而,荀子并不主张仁之本心,亦不认同道为最高原则,最终其理论的归宿落到了师法权威上,墨家也重视权威,但荀子又不同于墨家反对礼法,所以荀子最终是似儒非儒,似道非道,似墨非墨。

3、师法权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67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