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一部儒家极简史让你快速了解儒家的思想主张
春秋晚期,公元前年9月,号称“鲁国三虎将”之一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大夫叔梁纥在古稀之年喜得次子仲尼,这就是后来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孔门十哲,《论语先进》记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鼎鼎有名的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作为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虽说有孔门七十二贤积极传播着儒家学说,但是却没有一人能够讲儒家发扬光大。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出现了一个亚圣孟子(约公元前年-前年)。孔子贵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重“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重内圣之学。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可惜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无法让当时的统治者满意,自然也没有市场了。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比孟子稍晚一点,荀子出生了。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继承了孔子的“礼”。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外王的实现。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的校长,其门下弟子自然不少,最有名要数李斯、韩非、张苍等人。
世事无常,谁也想不到当秦始皇一统天下时,作为大儒荀子的得意弟子李斯竟然建议秦始皇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从而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因此包含儒学在内的百家思想遭受毁灭性摧残。
儒学的发扬光大得感谢董仲舒。为什么呢?汉朝经历了道家“无为而治”,造成了有名的“文景之治”,积累了许多资本。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觉得有钱了想干点什么,但是手上的权利不够集中,便不满意道家的治国思想了。这时候董仲舒站出来了。于是,他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从此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样也造成了其它学派的没落,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很有进步意义的学派不仅无法发扬光大,甚至渐渐失传,因此也极大的束缚了国人的思维空间。
我们应该采用“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方式对待儒家思想,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精神,在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现今社会,我们更加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