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鲁迅纪晓岚曾有什么样的铭联人生道理就蕴含

发布时间:2022/12/1 17:07:55   点击数:
北京手足癣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7/8598871.html

孙葆元

朱元璋这个皇帝基本上是个武夫,却办了一件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事。公元年是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适逢春节,遂下诏全国贴春联。这春联怎么写?史上有先例,公元年后蜀孟昶继位,也是新春之际,就在宫门上贴了一对红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时间过了四百多年,朱老爷子想起了这个茬儿,甫一提倡,便满朝联起,在历史上浩浩荡荡延续至今。

楹联是汉语的独生子,其他任何语言,无论其多么精妙,都无法构成联语。楹联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只有汉语才能做到语句的对与称、和与谐。其用途很多,贴在门楣上、殿堂的廊柱上,凡楼阁亭台、舍外室内,都可悬挂,于是就有了胜迹联、节庆联、行业联、寿联甚至挽联。这些联如汛如潮,在我们的文化中澎湃不已。

然而还有一种铭志联却日渐稀少。先看这一副联:“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联语讲的是好友如月、好书如花。过去书斋的陈设是几、案、座分明,有联挂于室,联须名家笔墨,自题也无妨,那字迹却异常讲究,不入流的字万万上不得大雅之堂。联语丰富,无非自警自律自勉自励,是人生的座右铭。

细品这一副铭联,发人深思,何为“好友”?人以类聚,类同者皆好友。酒友牌友、狐朋狗友谓友,诗友票友、市井之交亦谓友,然而,能推心置腹,在人际关系上不求不施,无功利心,不以酒杯陶情,不以吹捧遣兴,不以请托互利,而终生不相忘于江湖者少之又少,有一人便如明月在心。奇书如友,相见恨晚。当下书籍浩如瀚海,潮起潮落,便有泡沫,没有识别书的慧眼,便被一些庸书骗走了时间。寻一册良书着实不易,得一本奇书更是艰难。奇书者,著作者穷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如钟乳之沉积,如地壳之迁变,言人欲言而不能言,论人惘论而透彻论,读之拍案,如逢故友,实则新欢。好友与奇书是人生的精粹之处,以此为铭,无论陋室敝舍都是一种境界。

去年到灵隐寺去,在一陈列室见到翁同龢的一副铭联,为他亲笔所书,谓“近闻梨枣同时种长与松杉守岁寒”。在这副联前我伫立了良久。

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声名显赫,为清廷重臣,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政坛走向,何出此言?这副联又何以流落至此?回来后,仔细读了《清史稿》中他的列传才找到答案。还是用那纸罢官诏来解释悬疑:“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籍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至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诏旨的最后一句很厉害,等于对这位重臣实施了“管制”。这道诏名义上是光绪帝下的,看看内容和语言的角度却出自后宫,乃代圣上言。

翁同龢长期与李鸿章不睦,也曾与曾国藩相执,他主张变法,指责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一切引起“后党”不满,他被废黜是迟早的事。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复辟重主朝政,光绪帝被囚瀛台,与光绪关系密切的翁同龢被解职,遣回常熟故乡。这副联应该是这一时期撰写的,他由统治的顶层急剧坠落,穷困余生,心中仍然有所坚守,不屈不挠,才有此与松杉长守岁寒的气概。

铭联是人生的座右铭,用联语的形式表述出来,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传承。

《荀子》记载,孔子在鲁庙见到陈设的欹器,它是一个向一边倾斜的器物,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就是说,这个器物如果空置时,它是歪斜的;如果放置适中的东西,它立刻端正起来;如果把东西装满,它就翻了。这个器皿十分有意思,上面没有一个文字,却寓意深刻,它的寓意是“满招损,谦受益”。孔子看后说它是“宥座之器”。宥,本是宽恕、原谅之意,是劝诫的意思。这个器物就有了铭物为戒的含义。

中华文化的深厚在于寓和喻,以示告诫。不直白,才能一语千言。于是就派生出座右铭。域外文化没有座右铭,他们的座右铭都是警句,直白且简练。这是告诫方式的文化差异。

大约到了东汉年间,有一个叫崔瑗的人,他写下百字铭句,“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成为第一篇文字铭。从此以后,座右铭在华夏文化中大行其道。

看古人居室,多置铭器,如钟鼎。铭文如楹联,除了观赏价值,其实是主人铭志的方式。所谓室雅何须大,有铭则富。

鲁迅先生有一联铭文: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不着“红衣”的鲁迅在黑云压城的文化环境下挺立着,一身风骨让千古钦佩。

而纪晓岚的故居也有他自题的一副铭联: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

人生的道理,都在座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76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