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孔孟颜曾四圣怎么排位为何起名字辈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陌生人见面互问姓氏,回答时一般带上“免贵”两字,表示自谦。可是在中国见于文献的个姓氏中,只有4个姓氏的人自称时不说“免贵”这两字。
因为这4个姓氏在古代有四大圣贤,分别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他们的世代嫡系子孙,自汉以来在封建王朝被称作“圣门后裔”。在当时,也只有他们四家的家谱,才被尊称为“通天家谱”。
据史籍记载,四大“圣裔”的嫡传子孙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顺序,从明初开始,到了民国结束一共定下个字辈。(有20余个还没用到)
四大“圣裔”
在孔庙“圣人”孔子的雕塑旁边,依次摆设4尊陪祭,东边为复圣兖国公颜回、述圣沂国公孔伋,西边为宗圣成国公曾参、亚圣邹国公孟轲。
孔子是至圣先师,收徒弟颜回和曾参。
公元前年,颜回早逝,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公元前年,孔子病逝,临终前将孙子孔伋交给时年27岁的曾参培养。
曾参的地位承上启下,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子思)孟(孟轲)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自己的阐释和发展。
在历史上,每每提到先贤必是“孔孟”,要说知名度,孟子仅排孔子之下。
《荀子》:子思、孟轲为一派。《史记·孟荀列传》:孟受业子思之门人。
那为何在历史地位上把孟轲放在最后一位呢?这还要从师承和辈分说起,因为曾参是子思的师傅,而子思又是孟轲的师傅,所以从师承来说,曾参是孟轲的师祖!从年纪上说,孟子最小,按古人排序的习惯,孟子虽然名气较大,也只能添居末座。
历代封爵
1、衍圣公
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登基第12年的时候,对孔子的嫡系后裔进行正式册封“奉祀君”。
公元5年,宋仁宗赵祯封孔子为“衍圣公”,孔家后代一直延用了余年。到了明代,孔家地位尊崇,衍圣公位列文官之首(名誉而已,不掌权),属于超一品文官。清朝沿袭明制,一直到年,民国时期才废除了衍圣公的封号。(比清帝封号被废还晚了23年)
2、复圣公
颜回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门名副其实的大弟子。他13岁时,拜孔子为师,终生跟随左右服侍老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唐太宗李世民尊颜回为“先师”,唐玄宗李隆基加封为“兖公”,宋真宗赵恒再加一字封“兖国公”,元文宗加两字“兖国复圣公”,明世宗嘉靖皇帝时直接称其为“复圣”。
3、宗圣公
在唐代,曾参的地位比颜回要低,唐玄宗时封为“伯”,到宋徽宗赵佶时升为“武城侯”,直到南宋度宗赵禥时才加封为“国公”,元至顺元年尊为“宗圣公”,到明世宗嘉靖皇帝时改称为“宗圣”,地位还是次于“复圣”颜回的。
4、亚圣公
简单介绍一下,宋神宗尊为“邹国公”,元文宗尊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改称“亚圣”,四圣排位最后的一位。
年1月18日,国民政府下令:兹以孔子嫡系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颜氏嫡系孙为复圣奉祀官;曾氏嫡系孙为宗圣奉祀官;孟子嫡系孙孟繁骥为邹国公亚圣先师奉祀官。
以特任官待遇每月发俸禄。新中国成立后,此项规定彻底废除,四姓后裔跟普通老百姓同为公民,没有了特殊待遇。
四姓行辈
据史书记载,孔、颜、曾、孟四姓后人的取名,正式确定行辈是从孔门第56代孔希学开始的。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孔氏家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皇帝亲赐字辈,这还是第一次,孔氏子孙由此按照这8字取名。
到了明末,因孔氏子孙繁衍,8字辈份名已经不够使用,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请崇祯皇帝重新赐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
至清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继续供孔氏子弟起名使用。
民国8年,没了封建王朝皇帝的赐予,只能由当代家族族长76代衍圣公孔令贻自立20个字辈“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以便后世子孙取名使用。(眼光够长远)
其实后20字到现在还没用上,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84代“显”字辈。据说,在韩国还有辈分更小的孔子后裔,已经繁衍到了86代孙。
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子弟都会把这些字辈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