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慈善思想的发展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3/4/16 9:29:57   点击数:

中国慈善活动行动和思想观念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就存在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道家“积德”等理念,在佛教传入华后,慈善一词不但开始使用,国人还吸收了佛家“慈悲”的思想。这些慈善思想“义理相近,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民众以及人类共通的人到理念和道德标准”共同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儒家文化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核心内容为“仁”,尚仁爱、重人本是历朝儒士所推崇的观念。元朝儒士们在前人丰硕学思的基础上,继续秉承和发展“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积善成德”、“民为邦本”、“天下大同”等儒家慈善思想。

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者爱人”之说见于《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的一句。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性,要能够“爱人”,并要做到孝悌、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着重强调“仁”为一种责任,宽怀容人、利他爱人。孟子则从人的本原角度发扬了仁爱思想,提出“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更加注重怜倘生灵,解救危难,由“亲亲”推及到广泛的“仁民”。正是孔孟奠定的仁爱慈善观在社会发展中衍生出“尊老爱幼、孝慈为怀、邻里相助、济人危难、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优秀的道德品质”,鼓舞着历代慈善群体的形成、慈善活动的践行。

元朝民众遵循儒家仁爱慈善思想,故爱人利物之心满腔皆是,而伤人害物之心一毫无之。视人之所愿成全之,视人所患救护之,盖同生天地之间,皆吾之同气同体也,或伤害于彼而便益于我且不为也,况无便益于我而伤害于彼者,其肯为哉?”气不但包含了先贤们仁为本性,需对天下万物万民满怀同情之心的理念,同时还指出生民同生天地,同气同体,应当爱恤相助,而不是为利伤害。元朝许多慈善行为都是在仁爱思想的影响下萌发的,特别在宗亲慈善、周朋恤旧、公益事业上更易显现这种爱人济物的观念,如龙泉人汤镛以“仁民爱物,宜始于亲亲”的思想创立汤氏义田,富州广丰乡璀上里人熊升,“朋友地有急难,奋然往救,虽重费不辞。

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慈善思想的构成之一,能推动慈善活动的发展。孔子认为道义重于私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应该“义以为上”,个人需以道德为原则,不计荣辱得失,就算备尝苦辛,也要“行义以达其道”,“见利思义”。孟子相承孔子义利观,强调道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为义与利是划分善恶,君子小人的标准,需“怀义去利”,“去利存义”,道义是人生举足轻重、追求不懈的部分,富贵功名与道义相比只处于次要地位。因此,许多人士带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心绪扶贫救困,舍利取义,力行慈善。

元朝时,儒家“重义轻利”的慈善思想多在儒士们评价好义者善举时有所阐释,如吴澄以“种德”,“重义”形容巨野李氏一家义行,“古称皋陶迈种德,而后世或借种德二字以嘉善人。夫古之种德者,种之于民,后之种德者,种之于家。种之于民者,天下蒙其惠泽,种之于家者,子孙受其福报。巨野李氏之家素积德,其先讳成,教子孙力稿勒书,周姻戚之贫乏,而代其摇役。其嗣名挂,名璧,俱克承先志,亲殁数年,而兄弟同居同财无间言,重义轻利,一如其父。于是乡之儒特书种德字而扁其堂”。

又如一些民众在入粟后,本应封官授爵却辞不受官,他们的高义之风值得钦佩,便有许多称赞之词,无锡人华氏散粟赈饥不受赏,陈旅有赞其事之诗二首“泰伯当年处锡山,相如亦以货为郎,何人不官与侯等,巵茜千亩荻千章”。郵城人陈景新,“陋饥散千石得官,不受”,有诗文赞其事”入粟除官闻自古,况于周急活斯民,一输千石辞官去,今古如君得几人”。另如元朝一些士人以“义”处事,陆厘就曾总结自己一生是坚守一个“义”字,用“义”命其斋名,感慨“吾平生受用义字不尽”,并能秉行周恤族人,建义庄、设义学,凶年出粮赈济等义事。

积善成德

儒家认为德、善既是人生遵循的道德规范,更是追求的高尚境界,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说(悦)之以道,不说也。……小人……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其中,荀子提出了择善而从和积善成德的观念,“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絞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历来儒者们和民众都受到德善、道义等行事标准和目标的影响,诸多慈善事迹是人们践行道德的彰显,善行累积也将促成修身成德。因此,早在先秦两汉就有伦理道德的儒家劝善书籍如《语书》、《孝经》、《女戒》。而“劝善书”的正式形成是在宋代以《太上感应篇》的问世为标志,皇帝推崇、印刷术应用使得善书在民间广泛流传,善书在宋代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阶段。

元时亦有善书著作的出现,但从文献遗存上看不及宋代,主要有吴亮的《忍经》和冯梦周的《续积善录》,两书的许多观点带有儒家积善成德的慈善思想。如《忍经》里录有“五世同居”、“九世同居”、“感寒架桥”、“代钱不问”、“子孙数世同居”、“称为善士”等前代忍者的慈善事迹,……偿债安得惠开,给丧谁是元振。噫,可不忍欤!”等关于慈善的蔵铭,闪现出了为富仁爱、乐善好施等累积善行义举,修身成德的思想。

《续积善录》中提到“人有此心即有此善,善者何理是也。理根于心,犹木之根于土,未尝少离。故仁义礼智,蕴而为心之体者,固无不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发而为心之用者,亦无不善理之本”,“人之善,莫大于孝弟,其不善莫大于不孝不弟。盖有敬他人如敬其亲友,爱四海之人如爱其兄弟者,彼但知此为善,而不知善有大于此者故也”等积善理论和实际方法。

民本思想殷商时期已经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更为丰富,有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民为水君为舟等内涵,如孔子认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阐明“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们进而提出一些施惠于民、照恤孤寡等含有慈善性质的具体措施,如“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虞”。

民本思想在元朝促成了常平仓、义仓、惠民药局、养济院等慈善机构,民间力量在其中多有参与。而且元朝士人进一步阐释民本思想和惠民措施,如大儒虞集认为常平仓、义仓能发挥“饥不损民,丰不伤农”,平抑物价,赈灾济民的作用,惠民药局能“救疗贫民,俾无疾病之患”。理学家王柏认为“赈荒之体,先公庾而后私家;赈荒之要,抑有余而补不足”。

灾害来临之时,要及时散发常平、义仓、社仓、广惠仓等官办仓储存量,然后再发私家之藏,还应做好如实查询和备荒准备,“察其乡之丰凶,辨其家之有无,令赈粜具丰而有者,以济凶而无者之乞”,避免丰者坐享高价,使“丰者再丰,而欠者再欠”,“富益富、贫益贫”势不均平,人心不伏的现象。民众在从事慈善活动之时,也彰显民本思想,如东昌堂邑人张氏面临岁荒民饥,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不得食,犹已饥之,邦本不保,汝心安乎?劝导儿子刘安仁递交文书开仓赈济。

儒家思想中崇尚“三代之治”,人们身处一个无贫富差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世界,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样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仁人志士、贤达圣明所憧憶的理想社会,也是后世慈善活动的理想支撑,历代善人义士都曾本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美好愿望不懈地济贫助困,扶弱救穷。

元朝儒家慈善思想同样含有“天下大同”的意蕴,乡村之中,岂无疏远宗族、中表亲戚,若衣食仅能自足者,固所不论。其稍有赢余之人,亦安忍坐视其操瓢挈囊,哀号叩哭,乞丐于市,而不救恤之哉。……今后仰所在人户,家业稍完者。若中外亲戚,有孤穷乞丐之人,即当收恤,若同里之人,死亡家贫,不能营葬者,亦仰众家随其多寡资助钱物,置买棺椁衣服,众力共为埋瘗,庶免骸骨暴露,亦仁者用心之一端也”。

另如,元朝儒士羡慕“古者井天下之田制,乡饮之礼俾从居綦布。守望相助,患难相救,疾病相扶持”的乡饮酒礼,决定以义相召结成率义会。汁之阳武人郭聚在饥岁,出粟周济邻里乏食和不能自存的人,借贷钱物给婚丧不能举有的人,又好言劝抚不能偿还欠款而愧疾的乡党,苏天爵在为作其墓志铭时称赞他的义行类似于大同社会的相助友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83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