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张元隆先生年5月9号讲荀子不
君子行不贵苟难(2),说(3)不贵苟察(4),名(5)不贵苟传(6),唯其当(7)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8)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9)”,“天地比(10)”,“齐秦袭(11)”,“入乎耳,出乎口”(12),“钩(13)有须(14)”,“卵(15)有毛(16)”,是说之难持(17)者也,而惠施(18)邓析(19)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20),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诗曰:“物其有矣,惟其时矣。”此之谓也。
(1)不苟:不能苟且,要遵循礼仪
(2)难:难为、难能之事
(3)说:理论,说法
(4)察:明察,洞悉
(5)名:名声
(6)传:传播,
(7)当:得当,合适(中庸,符合中庸)
(8)申徒狄:商朝末年的贤臣。因恨道不行抱石投河而死
(9)山渊平:高山和深渊一样平
(10)天地比:天和地一样平
(11)袭:相连,相合
(12)入乎耳,出乎口,这两句文意不明,无法解释
(13)钩:同姁,老太婆
(14)须:胡子
(15)卵:鸡蛋
(16)毛:羽毛,
(17)持:把握
(18)惠施:庄子的好朋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19)邓析:传说律师职业的鼻祖
(20)吟口:传颂与众人之口
君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所以怀里抱着石头而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行为,但申徒狄却能够这样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高山和深渊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样,齐国、秦国相毗连,从耳朵中进去从嘴巴里出来,女人有胡须,蛋有羽毛,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但惠施、邓析却能论证它们;然而君子并不赏识,是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盗跖的名字常挂在人们嘴边,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无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传而永不磨灭;然而君子并不珍重,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所以说:君子对于自己的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诗》云:“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不苟:不苟且,不妄为,不胡说,不凑合,这都是不苟的含义。
不苟,指不随便、不马虎。君子以礼义治国,以诚信养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本章极力表彰君子的种种可贵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径。
2.《惠子》一书失传,惠子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
3.庄子《天下》篇,保存了惠子的10个命题,日方中方睨(倾斜),物方生方死,庄子说惠子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4.邓析:传说律诗职业的鼻祖,操两可之说。
《荀子·非十二子篇》更进一步指责邓析的“怪说”是“辩而无用”的货色:“不法先王,不治礼义,而好治坚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有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子产治郑时,邓析被子产所杀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君子易知(1)而难狎(2),易惧(3)而难胁(4),畏患(5)而不避义死(6),欲利而不为所非(7),交亲(8)而不比(9),言辩而不辞(10),荡荡(11)乎其有以殊(12)于世(13)也。
(1)知:了解,交结
(2)狎:过分亲密,亲密而不庄重
(3)惧::恐惧,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什么事情
(4)胁:威胁
(5)患:忧患,患难
(6)义死:为正义而死
(7)非:不正当途径,不正确的事
(8)交亲:交往亲近
(9)比:勾结,一起做坏事
(10)辞:华丽的语言,
(11)荡荡:胸怀坦荡
(12)殊:区别
(13)世:世俗
君子容易结交,但难以用不合礼仪的行为来亲近他;容易恐惧,但难以胁迫;害怕祸患,但不逃避为正义而牺牲;希望得利,但不做不对的事情来获利;与人结交很亲密,但不勾结;言谈雄辩,但不玩弄辞藻。胸怀是多么宽广啊!他是和世俗有所不同的。
君子能(1)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2),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3)直(4)以开道(5)人,不能则恭敬繜绌(6)以畏(7)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8)违(9)以骄溢(10)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11)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12)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13)焉,不能则人羞告(14)之。是君子小人之分(15)也。
(1)能:有才能
(2)丑:丑恶,不被看好
(3)易:平易近人
(4)直:正直
(5)道:同导,开导,
(6)繜绌:1.撙节。抑制。繜,通"撙"“繜与撙同,絀与黜同,谓自撙节贬损
(7)畏:小心
(8)僻:邪癖
(9)违:蛮横
(10)溢:欺凌,
(11)倾覆:陷害
(12)荣学:以向他学习为荣
(13)贱:看不起,轻贱,
(14)羞告:以告之为羞。
(15)分:区别
君子有才能也是美好的,没有才能也是美好的;小人有才能也是丑恶的,没有才能也是丑恶的。君子有才能,就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来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恭敬敬谦虚退让来小心侍奉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蛮横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嫉妒怨恨诽谤来倾轧陷害别人。所以说:君子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光荣;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乐意地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为卑鄙(从而被人看不起);没有才能,那么别人就不愿意告诉他什么。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宽(1)而不僈(2),廉(3)而不刿(4),辩(5)而不争(6),察(7)而不激(8),寡立(9)而不胜(10),坚强而不暴(11),柔从而不流(12),恭敬谨慎而容(13)。夫是之谓至文(14)。
(1)宽:宽厚
(2)僈:傲慢,
(3)廉:廉洁:方正守节。(这里有为人方正,有棱角的意思)
(4)刿:刺伤
(5)辩::明辨
(6)争:争论
(7)察:明察
(8)激:激切,冲动
(9)寡立:独立
(10)胜:盛气凌人,
(11)暴:粗暴
(12)流:随波逐流,阿从的意思,
(13)容:宽容
(14)文::文质彬彬,代指礼仪。至文:完善的礼仪
君子宽宏大量,但不傲慢;方正守节,但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但不去争论;洞察一切,但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但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但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这可以称为最完美的礼义了。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1)指(2),举(3)人之过,非毁(4)疵(5)也;言己之光美,拟(6)于舜禹,参(7)于天地,非夸诞(8)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9)怯(10)也;刚强猛毅,靡(11)所不信(12),非骄(13)暴(14)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15)也。
(1)直:直接
(2)指:指出过错,
(5)举:,列举,检举
(4)毁:诋毁
(5)疵:挑剔
(6)拟:比拟
(7)参:立
(8)夸诞:浮夸和荒诞
(9)慑:害怕,懦弱
(10)怯:胆怯
(11)靡:没有
(12)信:同伸,伸展
(12)骄:骄傲,傲慢
(14)暴:横暴,蛮横粗暴
(15)故:原因,道理
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依照正义的标准,直接举出别人的过失,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说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荒诞;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蒲草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曲就屈曲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1)则(2)敬天而道(3),小心则畏义而节(4);知(5)则明通而类(6),愚则端(7)悫(8)而法;见由(9)则恭而止(10),见闭(11)则敬(12)而齐(13);喜则和(14)而理(15),忧则静而理;通则文(16)而明(17),穷则约(18)而详(19)。小人则不然:大心(20)则慢(21)而暴(22),小心则淫(23)而倾(24);知则攫盗(25)而渐(26),愚则毒(27)贼(28)而乱;见由则兑(29)而倨(30),见闭则怨而险(31);喜则轻(32)而翾(33),忧则挫(34)而慑(35);通则骄而偏(36),穷则弃而儑(37)。传曰:“君子两进(38),小人两废(39)。”此之谓也。
(1)大心:志向远大
(2)则:以天道为则,效法
(3)道:规律
(4)节:节制;
(5)知:智慧
(6)类:触类旁通,
(7)端:认真,端正
(8)悫:诚实,而法;
(9)见由:被重用,由:用也,
(10)止:不放纵
(11)见闭:不被重用,闭:封闭,(上达之路封闭的意思)
(12)敬:敬畏
(13)齐:自修。(有见贤思齐的意思)
(14)和:平和
(15)理:处世
(16)文:文雅
(17)明:明智
(18)约:约束,自我约束
(19)详:明察事理
(20)大心:野心大
(21)慢:傲慢
(22)暴:粗暴
(23)淫:邪恶过分
(24)倾:倾轧别人
(25)攫盗:巧取豪夺
(26)渐:加重
(27)毒:恶毒
(28)贼:残暴
(29)兑:同悦,高兴,得意,
(30)倨:傲慢
(31)险:行险以求
(32)轻:轻浮
(33)翾:急躁
(34)挫:挫折
(35)慑:心里害怕
(36)偏:偏执,不公正
(37)儑:不作为,(自暴自弃,志趣低下)
(38)两进:通达和穷困两种情况都进步
(39)废:堕落
君子,是小人的反面。如果君子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敬奉自然而遵循规律;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敬畏礼义而有所节制;如果聪明,就会明智通达而触类旁通;如果愚钝,就会端正诚笃而遵守法度;如果被起用,就会恭敬而不放纵;如果不见用,就会戒慎而整治自己;如果高兴了,就会平和地去治理;如果忧愁了,就会冷静地去处理;如果显贵,就会文雅而明智;如果困窘,就会自我约束而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这样,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傲慢而粗暴;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邪恶而倾轧别人;如果聪明,就会巧取豪夺而用尽心机;如果愚钝,就会狠毒残忍而作乱;如果被起用,就会高兴而傲慢;如果不见用,就会怨恨而险恶;如果高兴了,就会轻浮而急躁;如果忧愁了,就会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如果显贵,就会骄横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会自暴自弃而志趣卑下。古书上说:“君子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进步,小人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堕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君子絜(1)其身而同(2)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3)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埶然(4)也。故新浴者振(5)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6),受人之掝掝(7)者哉!
(1)絜:清洁,修正
(2)同:志同道合
(3)应:响应
(4)埶然:形式就这样
(5)振:抖一下衣服的灰尘
(6)潐潐:清楚明白,明察
(7)掝掝:昏昏沉沉,迷惑
君子整洁自己的身心,因而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聚拢来了;完善自己的学说,因而和他观点相同的人就来响应了。所以马鸣叫就有马来应和它,牛鸣叫就有牛来应和它,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懂事,而是那客观情势就是这样的。所以刚洗过澡的人总要抖一下自己的衣服,刚洗过头的人总要弹一下自己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啊。有谁自己清楚明白,而受到别人迷惑呢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1),形则神,神则能化(2)矣。诚心行义则理(3),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4)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5)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6)然而喻(7),未施(8)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1)形:显现
(2)化:感化,教化
(3)理:心顺
(4)推:推崇
(5)期:时期
(6)嘿:同默,不说话
(7)喻:明白
(7)施:施舍
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了;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叫做天德。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变换的时期:这些都是有了常规因而达到真诚的。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在独自一人时也非常谨慎的人。
公(1)生明(2),偏(3)生闇(4),端悫(5)生通(6),诈伪(7)生塞(8),诚信生神(9),夸诞(10)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1)公:公正
(2)明:明察
(3)偏:偏私
(4)闇:昏暗,愚昧
(5)端悫:真诚,谨慎
(6)通:通达
(7)诈伪:欺诈虚伪
(8)塞:闭塞
(9)神:神明
(10)夸诞:夸张荒诞
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这六种相生,君子要谨慎对待,也是禹和桀不同的地方。
欲(1)恶(2)取舍之权(3):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4)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5)不失陷(6)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虑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7)之患也。
(1)欲:想要的,喜欢的
(2)恶:厌恶的
(3)权:权衡,衡量
(4)兼:两面衡量
(5)常:通常
(6)陷:失误,受困
(7)偏:偏执
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的权衡标准是: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必须前前后后考虑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两方面权衡一下,仔细考虑一下,然后决定是追求还是厌恶、是摄取还是舍弃。像这样就通常不会失误了。大凡人们的祸患,往往是片面性害了他们:看见那可以追求的东西,就不考虑考虑它可厌的一面;看到那可以得利的东西,就不去反顾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行动起来就必然失足,干了就必然受辱,这是片面性害了他们而造成的祸患啊。
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1)傲(2)之;夫贫贱者,则求柔(3)之。是(4)非(5)仁人之情(6)也,是奸(7)人将以盗名于晻世(8)者也,险(9)莫大焉。故曰:盗名不如盗货。田仲(10)史?(11)不如盗也。
(1)类:都,一律
(2)傲:傲视
(3)柔:迁就
(4)是:代词,这个
(5)非:不是
(6)情:态度
(7)奸:奸邪
(8)晻世:黑暗的社会,晻同暗,
(9)恶:险恶
(10)田仲:又叫陈仲子,战国时齐国人,不食兄禄,以清高著称。(11)史鰌(qiū丘):字子鱼,又叫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屡谏卫灵公不听,死时叫儿子不要入殓,后人称之为“尸谏”,孔子称其正直。
别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它。对那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那贫贱的人一味迁就,这个并不是仁人应该有的态度,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盜取名誉的做法,用心再险恶没有了。所以说:“欺世盜名的不如偷窃财物的。”田仲、史鰌还不如个贼。
齐有居士田百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度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以欲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问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齐国有一个隐居的人叫田仲,宋国人屈谷来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行为,不依靠仰人鼻息来糊口。如今我有一个种植瓠瓜的办法,结出来的果实坚硬如石,皮厚而答没有孔隙,现在献给你。”田仲说:“那瓠瓜可贵的地方,是因为可以用来装东西。如今版你的果实皮厚而没有孔隙,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装东西;而且坚硬象石头,那就不可以剖开来倒酒。我要这种瓠瓜来做什么呢?”屈谷说:“你说得对,我将以你的想法抛弃它。”如今田仲不仰人鼻息来糊口,也不会给人权们的国家有什么好处,也属于坚硬的瓠瓜之类的东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