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先秦儒家元典论语孟子荀子

发布时间:2021/3/26 10:38:41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m.39.net/pf/a_4621484.html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同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一起构成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标志。有了文字,人类方可记录自己的见闻、行迹及思考。这种记述由浅入深,由零星片断到汇成篇什。以中国而论,殷人方“有册有典”,而鉴于夏殷两代,“郁郁乎文哉”的周朝,恰值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六世纪的前后几百年间),与此间印度创作《奥义书》和早期佛典相先后,也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群哲创作《理想国》《形而上学》,希伯来先知创作《塔纳赫》(基督教称《旧约全书》)大体同时,中国也有学人记史、载思,初作于西周王官,再创于散落民间的东周诸子,形成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枢机,博议于诸子(《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群籍,我们称之“中国元典”。(摘自《中国文化元典十讲·弁言》)

——冯天瑜

(下文为冯天瑜、姚彬彬著《中国文化元典十讲》第四讲第一节)

依照“经、史、子、集”四部之分,中国先秦文献以经、子为盛。汉初儒家所谓的“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东汉班固撰《汉书》,其《艺文志》将《论语》纳入《六艺略》中,与五经并列,后世的“七经”、“九经”、“十经”、“十一经”中,也都有《论语》。宋时确立“十三经”,将本来属于子部文献的《孟子》也提升到“经”的地位。此外,子部道家的《老子》、《庄子》,习惯上也称为《道德经》、《南华经》;墨家《墨子》中关于论辩术的部分,也称为《墨经》。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书隶属“子部”,但佛门乃至社会大众习惯上都称三藏文献为“佛经”。正如吕思勉所说:“经、子本相同之物,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此等见解,在今日原不必存。”[1]纵然按照旧有说法,先秦诸子之学也是六艺衍生的产物,如儒、道、墨诸家,他们的书都是兼备道术,这些书与五经的关系,也正如希伯来《新约全书》之于《旧约全书》、印度《奥义书》之于《吠陀》一样。从它们对后世中国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眼,都足以称为元典。

第一节《论语》、《孟子》、《荀子》

五经在先秦并不专属儒家,诸子百家大多对之颇有引述,但“传经”之功,首推孔子。孔子以五经为儒门教材,对五经的内容也有所增删,因此后世也就逐渐将五经视为儒家典籍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五经被奉为国家圣典,定于一尊;孔子也被董仲舒等今文经学家们树立为“素王”,孔子本人的话也被视为“微言大义”的“圣人之言”。西汉文帝时置博士官,专设“《论语》博士”,《论语》与五经一道被列为太学教材,被当作“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赵岐《孟子题辞》);近人马一浮也在《论语大义》中称其“统摄六艺”。《论语》在二千年来一直被儒门视为修学五经的导引。

唐代韩愈树立“道统”,将孟子视为直接继承孔子的传人,宋代以后《孟子》一书得到儒家学者们的重视,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抽出来,将这四部书编在一起,认为它们分别出于先秦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称为“四子书”,简称即“四书”,自此后世以“四书”与“五经”并称。南宋时期“十三经”的说法也流行开来,《论语》、《孟子》均在其内。无论着眼于《论语》、《孟子》中的深邃精义,还是考虑此二书在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论语》、《孟子》都应该作为元典看待。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本为孟、荀并列,司马迁《史记》作《孟子荀卿列传》,并在《吕不韦列传》中说:“荀卿之徒,著书遍天下。”可见荀子在汉代人心目中的地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韩非子、李斯都是荀子门人,战国间至西汉的五经传承,更与荀子学派有直接关系,如传《鲁诗》的浮邱伯、传《毛诗》的大毛公、传《左氏春秋》的张苍等,都是荀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秦汉儒生所传《诗》、《书》、《易》、《礼》、《春秋》诸经说,也大多出自荀子之门。荀子的思想取向与孟子相异:孟子主张“性善”,所以在人格养成上侧重人的反思内省,在社会教化上推重“德治”;荀子主张“性恶”,所以更强调建立一套杜绝恶行的健全制度,主张“隆礼重法”,也就是通过外在的礼制与法治来惩恶扬善。所以后人多认为孟子之学是儒学的“内圣”部分,荀子之学则为儒学的“外王”部分,为一体之两面。荀子的理想境界,是一个在“礼”的规范下,秩序井然,上下等级分明,而又充满了外在事功成就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为大一统帝国设计的蓝图,从君主政治、官吏设置到经济政策,提供了完备的方案,可视为荀子“外王”经世方略的实践。而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百代犹行秦法政”,影响直至近代。

《荀子》一书,思想系统完备,精义屡见,虽然唐宋以后被排斥出儒家的主体“道统”谱系,但两千年来的实际影响则不绝如缕,其种种学说与现代社会价值颇有接契之处,也应视为元典。无论是要全面理解先秦儒家,还是要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论语》、《孟子》、《荀子》三书,都不可偏废。

一、《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约在战国前期成书。此书历来被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最为可靠的记载。《论语》中所反映出的孔子的真实思想和为人气质,颇近于希腊的苏格拉底,“所说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2]宋儒程颐曾感叹:“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3]平实朴茂而又意味隽永,富有诠释张力,“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4]

“论语”作为书名,是成书时就有,还是后人所加,学界有不同看法,今已难以定论,但最迟当不晚于汉文帝时。[5]其书于两汉时期,或单称为“《论》”,或单称为“《语》”,或别称为“《传》”,或别称为“《记》”,或详称为“《论语说》”。统一确定为“论语”之名,当始于汉代以后。[6]“论语”二字的含义,古代的经师们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单就“论”字,就有“伦理”说,有“追论”说,有“多义”说(认为“论”字包含了“次”、“理”、“纶”、“轮”等多重含义),有“言理”说,有“讨论”说,有“选择”说(以“论语”为“选撰的孔子言语”)等。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比较平实可从,他认为:“论,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这一解释或许较为合乎“论语”二字的本义,因为此书既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答问辩难的话语,在儒家看来其所论者,又皆合乎道理、适宜得体,不乏被后世视为至理名言者,所以以“论”、“语”二字合称,作为书名。

《论语》其书虽经历秦火而传承不绝,但因师承系统有异,不同版本的篇目也有出入。在西汉中期时,有三个版本系统的《论语》最为流行:

第一,鲁《论语》,20篇,篇目与今本相同。此本流传于鲁国旧地,汉世传人有夏侯胜、韦贤、萧望之等,都是鲁人。

第二,齐《论语》,22篇,比鲁《论语》多出《知道》、《问王》两篇。此本流传于齐国旧地,传人有王吉、贡禹、王卿、庸生等,都是齐人。

第三,古《论语》,21篇,无齐《论语》中的《知道》、《问王》两篇,而将鲁《论语》中的《尧曰》一分为二,内容大体与于鲁《论语》相同,但篇目次序有异。此本发现于汉景帝时。鲁恭王为扩大宫室,拆除孔宅,于墙壁中发现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尚书》、《论语》等,字形像蝌蚪,所以称古《论语》。

近年有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323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