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人性论具有时代背景,人性本恶及治世意

发布时间:2022/8/15 13:26:41   点击数:
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前言

经济和政治是社会的两个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春秋时期经济基础的变迁,直接导致了礼崩乐坏的发生。

荀子人性论是具有时代背景的,而经济状况是时代背景的物质基础,所以,荀子所处的时代的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他的人性论的发展变化。春秋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都想通过发展经济来获得国家竞争的优势,从而实现国家的扩张。

荀子画像

经济制度的变迁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经济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制度的变革,各国纷纷采取了变法

经济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制度的变革,否则生产力的提高就会失去方向,但是经济制度的变迁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春秋时期的社会生产是小农经济,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地租的形式,各个层级的领主奴役农民,农民处于生产的第一线,农民包揽了公田和私田的耕作。

公田的劳动收成,归领主所有,而私田的收成,归农民自己所有。由于农民是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劳动力,春秋连绵的战事,急需大量的士兵,于是很多农民被招入军队,这样无形中就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短缺。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面对如此情况,采取了变法,鲁国首先进行初税亩的改革,对公田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承认了农民对土地拥有私有权,也就是说只承认田的性质,而不管拥有田的人的身份,这极大地破坏了井田制的根基;同时,农民不会再被公田所限制,也就说不对所指定的公田进行耕作,一旦有战事,就可以从农民变成士兵,这种变革兼顾了战争和经济生产。

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在战国中后期得到一定的发展,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开始发端,专门从事商业的商人也出现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这意味着社会形态在战国中期,就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鲁国公

政治生活的主题就是争夺和战争,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已经不太实用,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

商品交易规则的改变,促使人们思想发生改变,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下认识自己,人的主体性意识觉醒,人的追逐利益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所以,人们的关系变得势利起来,竞争性和斗争性变得日常起来,这使得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某些改变。

于是,政治生活的主题就是争夺和战争,人必须学会自食其力,以利益为导向,才能在争夺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相应的位置。

儒家-仁义礼智信

所以,以往的信仰垮塌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已经不太实用与追逐利益的社会了,因为商品经济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加物质,更加现实,这导致了人性的混乱,人性的认识面临诸多困境,系统的认识人性,这是开启新时代社会秩序的基本前提。

因为追求利益是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对于民众或者统治阶层来说,这样的混乱状态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而这就要求必须对混乱的人性,进行系统科学的认识,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儒家-仁义礼智信

孟子和荀子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同,荀子的人性之恶以及治世意向,才是符合历史需要的

另外,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孟子和荀子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是不同的,前者所生活的时代急需新的思想指导,后者所生活的时代,新的思想储备已经就绪。但荀子也看到了,延绵上百年的战乱导致人性之恶的出现,使得他对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失去了信心。

糟糕的经济状况、混乱的战事使他认识到,这一切都需要从人的本性来找到解决方案,那就是人性之恶。孟子的性善论已经无法在那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重构有序的社会和国家格局了,人性之恶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的写照。

《孟子与性善论》

为了重整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秩序,荀子的人性之恶以及治世意向,才是符合历史需要的,春秋战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进而引起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

所以,由经济变化进而影响政治变化,对荀子的人性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和政治的坚实基础。思想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也深受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当然也离不开夏商周血缘宗法社会政治的影响。

荀子画像

由礼乐文明所构成的社会秩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结果,思想家们制定新的社会约束规则,规范人们行为

西周政治的根基在于礼乐文明,这是夏商周氏族组织社会内部血缘宗亲关系的基础的东西,缺乏礼乐文明,西周的政治社会制度就会失去存在的动力。

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由礼乐文明所构成的社会秩序,面临瓦解的命运,那就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结果,这也预示着旧的社会秩序的终结。由周天子、诸侯、士大夫等组成的社会地位等级,就是礼制的核心所在,社会成员的地位就被这个礼制所明确规定,各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样就把社会秩序固定下来了。

《武王伐纣》

上面是在政治层面来分析礼乐文明和礼制瓦解的情况,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礼乐文明和礼制也失去了约束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再也不受到礼制的各种规定的约束,可以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但旧制度的瓦解,新制度又没有确立起来,人们面临规范失控的茫然境地。

这种无序的社会秩序,让思想家们想办法制定出新的社会约束规则出来,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重新回到有序的运转状态。社会的转型,关键的是要构建出新的社会思想,以进行社会秩序的重建,这样的历史使命,荀子当仁不让地扛起来了。

周武王

总结

西周和秩序的瓦解,使得新的思想层出不穷,造就了各种思想的百花齐放。因为在西周的政治社会安排中,各种社会礼仪规则的制定话语权都在贵族、官僚和士大夫的手中,也即是学在官府的历史写照。

所谓士就是学习西周社会的礼乐,而所谓的师就是从事教育的职业,二者相互配合,服务于统治阶级,一旦礼乐文明制度的崩溃,他们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春秋战国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导致他们失去了存在的制度支持,只能游离于民间社会中。这种从统治阶级走向民间社会的社会变迁,给那些士和师提供了解读社会、重构社会秩序的历史机会,荀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荀子简介

战国末期,兼并战争不断升级,大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也同时促使人们认识到,人性之恶是这一切战争的根源,人们迫切需求从矛盾不断的政治斗争中,找到人性的根本作用,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在这些战乱中显示非常明显,荀子的人性恶的论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孟子的人性论的脆弱性和脱离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显现,这急需一种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人性论说出来。孟子的性善论对重构西周样式的秩序已经无力回天,相比之下,荀子的人性论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因为当时的社会秩序的巩固发展,荀子的礼义之治更具有效果。

参考内容来源:《荀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74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