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读荀挑刺丨快来看,这是作的什么妖袄
文/荀文啄木鸟
一、“袄怪”还是“祆怪”,“人袄”还是“人祅”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8月出版,张觉所著的《荀子译注》中有这样一段话:“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第页)这段话中的“袄怪”让人费解,就是“祅怪”之误。
祅,音yāo,本作,通妖。《说文》:“本作,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祅,皆反常之变也。”需要指出的是荀子所谓“祅怪”并不是指除人类和神以外存在于天地中的超自然生命。其所指的“人祅”指的是人为的祸患,而不是现在人们所谈到的“人妖”。现在的人妖指的是变性的男子,其外表非常漂亮,堪比绝色女子,多指泰国人妖。
袄,音ǎo,指的是有衬里的中式上衣。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如南朝宋有“布衫袄”,北朝北魏有“小襦袄”、北齐有“合袴袄子”等。从此,袄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晚期,怎么会有“袄”呢?
(以上,此文首发于《咬文嚼字》年第1期。)
二、“人祆”还是“人祅”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2月出版的《荀子注评》一书中的《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菑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不可畏也。”(第页)
此段话连续出现了“人祆”“祆”“作祆”,其中的“祆”都当为“祅”。
查权威版本的《荀子》,比如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王天海的《荀子校释》诸书,均为“祅”。可见,“祆”当为“祅”。因为二字字形相近而误。
让我们来看看“祆”“祅”二字。“祆”读音为xiān,意思祆教,又名拜火教,是由古波斯的琐罗亚斯特创立,于南北朝时传入我国。“祅”读音为yāo,同“妖”,意思是妖怪、邪恶而迷惑人的。从其字意,可知“祆”当为“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