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文心雕龙第十七章诸子成一家之言,垂不
同上一章史传一样,诸子这种文体亦属于“笔”类。诸子类文章著作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第十七篇《诸子》。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古人有“三不朽”的说法: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是古人所秉持的人生价值观。追求建功立业,著书立传,传下万世不朽的芳名美谈。
什么是诸子?它是各家学派思想、主张,见解的论说著作。当属于三不朽中的“立言”。
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
诸子文章是有才能的人所写的。无论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还是士大夫,他们立身处世,都有要表达事理的渴求。然而,只有有才华的人,才能把自己想法和道理跃然于纸上,留下著作,供后人学习瞻仰。
昔风后、力牧、伊尹,咸其流也。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至鬻(yù)熊知道,而文王谘询,馀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诸子这类文章源流很长,可以溯及到黄帝时期。黄帝的大臣风后、力牧、和商朝的伊尹,他们写的书都应属于这一类。《鬻子》记录的是楚国祖先鬻熊的文辞和事迹,这是诸子著作中最早的了。后来老子的《道德经》也是诸子中较早的书。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实,《道德经》不仅是子书,还是经书。他们都是同一时期的圣贤,而著作却有了经、子之分。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yì)蜂起。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于街谈。承流而枝附者,不可胜算,并飞辩以驰术,餍(yàn)禄而馀荣矣。
乂,是贤才的意思。
学过历史的都了解,战国是群雄争霸的时代,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诸子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墨家的墨子、名家的尹文、阴阳家的邹衍、法家的申不害和商鞅、纵横家鬼谷子等。至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名字我们依然都很熟悉!这些大家雄辩天下,广泛传布自家的学说,得到了各国君王的重视,也享受到了高官厚禄的优待。
暨于暴秦烈火,势炎昆冈,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
秦始皇残暴焚书,无数的书籍被焚烧掉,然而诸子之书却能够幸免于难。
逮汉成留思,子政雠校,于是《七略》芬菲,九流鳞萃。杀青所编,百有八十馀家矣。
刘向,字子政。受汉成帝的旨意,编辑整理《七略》,记载古代各种有价值的书籍。《七略》中有“诸子”篇,里面涉及到的各家共有一百八十余家,可见多么繁盛了!
迄至魏晋,作者间出,谰(lán)言兼存,璅(suǒ)语必录,类聚而求,亦充箱照轸(zhěn)矣。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其纯粹者入矩,踳(chuǎn)驳者出规。
到了魏晋时期,依然有人还在写作子书,可是内容已经不优质了,掺杂了一些琐言碎语、不可信的言论。这时候的子书积累了很多,可以拉满几大车了。虽然著作累积如山,可主要内容还是容易把握住的。这些书所阐述的道理大都是从经书中发展过来的。那么,内容纯正的书是符合经书规则的,内容驳杂的书则是违背经书法度的。
《礼记·月令》,取乎吕氏之纪;三年问丧,写乎《荀子》之书:此纯粹之类也。
“吕氏之纪”是《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一种农历纪年。一年四季、每季三月,共十二月,即十二纪。《礼记·月令》是由《吕氏春秋》十二纪发展来的;《礼记·三年问》的内容,也写进了《荀子》中的《礼论》。这些都是内容纯正的例子。
若乃汤之问棘,云蚊睫有雷霆之声;惠施对梁王,云蜗角有伏尸之战;《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此踳驳之类也。是以世疾诸子,混洞虚诞。
然而,有一些故事比如:夏革曾对商汤说黄帝能听到蚊子的眼毛上有小虫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声音;惠施对梁惠王说在蜗牛角上曾发生过一场战死数万的大仗;愚公移山、巨人跨海、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这些都是内容杂乱荒诞的例子。
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殷《易》如兹,况诸子乎!
刘勰认为,诸子之书中出现上述荒诞奇怪的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像《归藏经》里面就曾写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更何况诸子之书呢?这也是难免的啊!
至如商韩,六虱五蠹,弃孝废仁,轘(huàn)药之祸,非虚至也。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号鸮鸟,非妄贬也。
此外,诸子书中还有其它景象可观。《商君书》中写到六种害国的虱子,《韩非子》中写到五种害国的蠹虫,他们都是反对仁义道德的。由此可以知道,后来商鞅被处车裂之刑,韩非被毒死,都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呐!
至于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虽然说的巧妙,但表达的道理却很笨拙。魏牟子说他是井底之蛙,不是随意指责他。
昔东平求诸子、《史记》,而汉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
《史记》中讲的有兵法谋略,诸子中又有诡辩怪异的成分,所以,这些书当年汉成帝都不轻易拿给东平王看。
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
以上五段论述,刘勰说明了诸子百家学说繁盛的景象,这是学术界的大景观、大气象。
刘勰还告诫学习者:要抓住主要内容,撷取精华果实部分,采用正确的意见,摒弃错误的成分。
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鹖(hé)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眇眇,每环奥义;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慎到析密理之巧,韩非著博喻之富;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泛采而文丽。斯则得百氏之华采,而辞气之大略也。
这段文字稍微长些。刘勰在这里举出诸子中十四家优秀的代表。这些著作各有其特点,都是诸子百家中的精华。不一一赘述。
若夫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扬雄《法言》,刘向《说苑》,王符《潜夫》,崔实《政论》,仲长《昌言》,杜夷《幽求》,或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标论名,归乎诸子。何者?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刘勰认为: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即广泛阐明各种事物的叫做“子”,只辨别一种道理的叫做“论”。
因此,像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杨雄《法言》、刘向《说苑》……这些著作,虽然以“论”字作书名,但事实上还是属于诸子的范围。
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yǒu)。两汉以后,体势浸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此远近之渐变也。
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
刘勰感慨:时移世异,后世距离古代圣人越来越远,至两汉文风渐衰,所以诸子之书不比战国诸子,能够超越一代,自成一家。
诸子百家虽然常常和当时的人合不来,但他们自己的思想见解、志趣却能够依靠理论得以陈述,并流传后世。金石虽坚,亦会毁灭,但诸子的盛名却固于金石,永不消逝!这就是所谓的“立言”以不朽。
赞曰∶丈夫处世,怀宝挺秀。辨雕万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隐,含道必授。条流殊述,若有区囿(yòu)。
最后,刘勰作赞语强调“立言”的重要性。士大夫在世,要有超人的才能,能够论述一切事物,认识整个世界。“太上立德”,美好品德的建立是隐约难见的,而懂得了道理就必然可以传播了。
不同的思想流派走不同的道路,各家的界限泾渭分明,很容易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