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学好古汉语,入门并不难怎样学好古汉语
我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高中语文的时间最长,大概有三十多年吧。从初中到高中六年里,学到的古诗文总有八、九十篇。高中毕业后,如若阅读古代典籍,应该差不多了。但是,由于中学的科目繁多,真正对古文有体会的同学并不多。即使大学也毕业了,如不是专修古文,想了解古书,总会打怵。怎样才能轻松一些呢?
我想,在初高中读过的几十篇的古文的基础之上,再把古汉语的各种特点集中起来,经过一项一项的分析探讨,循序渐进,掌握了古汉语的各种关键之处,然后再翻检古籍资料,心中也就有数了,也就不会犯难了。自然,生僻的字,多咱都需要翻字典的。
在古文当中,最常见的就是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而且古文中几乎每句话中都有虚词。
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所以本书从虚词开始,举例,多是从浅显易懂的句子学起,由短句逐步加长,然后成段成章,以助学习的进步。因此,弄懂了虚词,就扫除了一些障碍。
其次是结构的问题:比如“否定句、疑问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比如“未之有也”就是“没有那回事”,“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意思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王?”我们知道了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用不着去作古文。
再有就是古文词的用法,非常灵活,动词可以作名词用,名词也可以动用等等,有的现代汉语也在用,只是我们没有留心就是了。如果一经提醒,一点就破,一点就通,一下子就恍然大悟。
我们举例来研究:“豕(shǐ猪)突狼奔”(也作狼奔豕突)。(出自《〈中西纪事〉后序》:“始焉,豕突狼奔,坚瑕避乱;继乃鸱张狙诈,缓急相持。”是用名词作状语的,是说象野猪那样冲撞,象恶狼那样奔窜。
“一曝十寒”是用数词作状语的,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还有“不远千里”“不远万里”的“远”是意动用法,“不远”也就是“不以为远”的意思;“生死人而肉白骨”的“生”“肉”是使动用法,即“使死人复生,使骨生肉”。这不就是一点即通,一点就透,一点就开了,不就是金钥匙了么!
最后再谈谈省略。因为古时的书写工具太费时费工,写信写文章能省便省。我在长沙参观过三国时期出土的文物展。展品中有木方,长约一尺,宽八寸,厚一寸左右。发明纸之前,就在木方上写信,写完还得加个木盖,用绳捆好,绳扣还要用泥封住,加盖印章后,等泥干了,才能交付驿站邮去。那木方子用过之后,还可以把字迹削去再用,后来,工人削王羲之写过的祝版,发现他的笔力之深,才有“入木三分”这一成语。
由文字、书籍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记载文字多半用的是竹简、木牍、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木牍、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普通人就没有书写的可能。为了能在“一篇(把一根根竹简编成页叫一篇,一篇篇编成本叫一册)”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就算纸张出现以后,人们还要手工抄书,真是费时费力,当然能减则减,能省则省,而极力精简也就成了古时书写文章的规范。所以读古书,一定不能忽略古人省略之处,以免误解。
这些就是本书要点明的问题。把以上这些特点都认清了,再准备一部词典,就可以读古书了。
词典是必备的,讲现代汉语,也需要认认真真学些字词。如果认认真真地学了,不仅学到了古籍中的精华,(本书所选的例句大都是从古书之精华中选出的)而且能从中悟出做人的要领,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丁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