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清代八股文吾十有五二句译注

发布时间:2023/12/16 11:16:25   点击数:
庞光华教授《八股文研究》学术短论系列

庞光华,男,年生,北京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现为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汉语史、古典学、古文献学、学术史、文化史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个人学术专著三部,参编四部。参考文献随文出注,文末不详列。详文参见,庞光华教授参与编撰李旭教授主编《清代八股文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撰写五篇八股文的译注。

庞光华教授《八股文研究》学术短论系列

《吾十有五》二句

圣人自明其志学,其基已定矣。夫子之学终身而不尽者也。十五而志,其基不已定乎?且儒者束发受书,其诣力非一端竟也。况始基所系,顾不可不专念其虑哉。

夫操修靡已,莫不于婉娈肇其基。吾也静课修能,觉此时虽属髫龄而中心向往者,犹得追忆之而不能忘。吾今者已非十有五时矣。间尝静验生平,历按姱修。窃叹吾自有生以来固有无穷之责望,莫大之功修,讵仅趋向一端遂足毕吾能事哉?然究其全,虽有难竟之业,而溯其始先有养正之功。吾也讵忘十有五时耶?

十五如何?盖已志于学,云修己治人之学。事事默寄于藐躬,而顾必以年哀气盛,遂以有用之精神半消磨于自暇自逸之中。此则所甚惜也。

夫人生之德业何常?而童年之居诸易迈。故删订犹待异日,而好古即在此时。念兹在兹,正不敢以昧厥向往,误入歧途也。缅肄业于初服,觉此际之口诵心维。夫固舍是而无他属矣。

明体达用之学,在在关切于方寸,而顾必以冲龄伊始,遂以有为之功力,半坐疾废于以嬉以游之际,此则所以可惧也。夫我生之刻励何尽?而幼稚之光阴难留。故赞修犹俟他年,而敏求已在此日。释兹在兹,又何敢以偶尔怠荒虚度岁月也。

溯好修于髫年,觉此日之殚精竭虑。夫固舍是而无他适矣。虽予生也晚,父兄师长不及策我以学。然虽未尝策我以学,究未能阻我以学也。望前途而锐进,竭一时之聪明才力毕赴于正心诚意之中,则挟全心以往,正不必父兄策于前,师长绳于后也。迄于今,时序亦几迁矣,而抚怀如昨。幼时之居诸尚依依其可接。即予少也,则贱钓弋射御,亦恐荒我之学,究不能役我之志也。

思大道而诞殚一己之心思智虑尽瘁于修齐治平之要,则倾全神以俱往,而钓弋不足纷吾念,射御不能驰吾情也。迄于今,岁亦屡更矣。而回首当年童蒙之顽索,犹耿耿其难忘志学。于此进而历历言之。

通译:

圣人自从明确了要有志于学问,其学术基础就已经奠定。孔子是终身好学而无穷尽之时。他十五岁就立下志向要追求学问,这不就奠定了学问的根基吗?儒家学者从童年开始读书,其理想的追求并非局限于一个方面。在开始打基础的时候,不能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修身没有终结的时候,却无不在童年时代就要奠定基础。我安心地做功课、提高自己的能力,觉得当时虽然年幼,但心中的理想却常在记忆中,不能忘怀。我现在早已不是十五岁的年龄了,有时冷静地回想自己以往的岁月,也看一看古圣先贤。我窃叹自己有生以来就怀有无穷的期望,想成就一番远大的功业,绝不是把自己的发展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全面来看,虽然有的事业难以取得完全的成功,但在开始奋斗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培养正确的思想。我怎能忘记我十五岁的时候啊?

十五岁是一个怎样的岁月呢?那是立志要发奋志学的年龄,这种学问是修身之学,是治人之学。然而各种繁琐的俗事都要我来承担,我自己虽然年衰力疲,但却气盛不服输,于是我本来可用于学问的精神就消耗在各种俗事之中,无异于消遣娱乐。这是多么可惜呀。

人生的德业岂能常在?而童年的岁月容易流逝。要取得孔子一样的功业虽然要有长久的努力,但好古之志却要在童年时就确立。《尚书》的名言“念兹在兹”说得好啊,我不敢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遥想童年时代的学业,再明察一下现在口诵心惟的圣贤之道,我还是觉得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明体达用之学问处处都关系到“心”,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在少年时代就将有为的功力大半消磨在嬉玩游乐之中,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我虽然会终身勤勉,但童年的时光却难挽留。所以要取得圣人的业绩虽在遥远的将来,但好古敏求的志向却必须确立在童年。想起《尚书》中的“释兹在兹”一语,我又怎敢荒怠童年、虚废岁月啊。

回想起我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修身,到今日也算殚精竭虑了。除此外我别无他求。我虽然出生得很晚,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远,我的父兄师长没有鞭策我奋力向学。但他们毕竟没有阻止我求学。我朝着自己的理想精励锐进,将我的聪明才力全部用于正心诚意的修身之中,我都是聚精会神,并不需要父兄师长严厉地鞭策我。时至今日,岁月更替,我的精神还是如同少年时代一样。我幼时的岁月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就算是在我的童年时代,我也不喜欢钓鱼、射猎、走马之类的游乐,我担心这些游乐会妨害的我的学问。不过,这些游玩之事究竟没有能左右的志向。

我仰慕圣贤之大道,不惜将自己的一切心思智力都尽瘁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之中,我总是全力以赴,钓鱼射燕之类的游玩不能转移我的注意,打猎走马之类的娱乐不能打动我的心。到如今,也已经过了许多的年月了。我回首当年孩提时代的志向,在心中最难忘的还是当年志学的精神。我在此将这些往事一一向读者道明。

说明:

本文是发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一句话的思想。关键词是十五、志、学。

我国古代的圣人多是教育家、思想家,并非拥有无边的法力,不同于古代埃及、印度、苏美尔所崇拜的的各种神灵。孔子作为一个圣人,而非神仙,被后世敬重为万代师表,正因为孔子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学问家,他自称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专研学问,三十岁就能自立门户,不依傍他人。因此,圣贤之道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心无旁骛地追求学问,既不能一味沉溺于实际工作,也不能全靠自己空想思索。《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些话表明孔子甚至认为学很多时候比思更重要。这是中国古文化不同于古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地方,因为古印度有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是重视沉思,重视天启、重视修行,而孔子倡导的儒家文化显然与此不同。正因为儒家重视学问,所以中国文化始终保持了人文主义的传统,重视历史、重视文献;儒家讲的修身完全是入世的、人文的,而绝不是为了求得一种宗教上的解脱。

《论语》中孔子非常看重学问。略举一二例:如《卫灵公》篇记载:“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季氏》篇记载孔子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阳货》篇称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中孔子强调学问的言论不知凡几,皆成为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的准则。

后世学者一般认为孔子的学问功业之所以很伟大,重要原因是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向学,时间太容易流逝。在《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的叹息。因此学者立志的时间太晚则不行。本文主要发挥的思想就是立志向学必须在少年时代,而且要“望前途而锐进,竭一时之聪明才力毕赴于正心诚意之中,则挟全心以往”。本文还强调学问是自己的事业,不一定非要靠师长的鞭策。作者说:“正不必父兄策于前,师长绳于后也”。作者还说自己一心向往圣人之道,不被各种游乐所干扰,没有其他特别的爱好和兴趣,正所谓“钓弋不足纷吾念,射御不能驰吾情也”。

本文反复强调了一个中心观念:一个人的功业虽然成就在遥远的将来,但立志和勤奋却必须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哪怕是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作者也从不后悔少年时代的选择和决心。

本文的思想固然符合圣贤之道,但限于八股文体,行文颇为坳涩,有的文句和语气简直似通非通,例如“思大道而诞殚一己之心思智虑尽瘁于修齐治平之要”一句已经很不顺畅,下面还紧接着有多说一句:“则挟全心以往”。这与上一句在意思上完全重复,叠床架屋,实在是累赘。另外,“事事默寄于藐躬,而顾必以年哀气盛,遂以有用之精神半消磨于自暇自逸之中”,这一句的文意也颇费人琢磨。又如,“半坐疾废于以嬉以游之际”一句中的“坐”当是“乃”的意思,这样的用法虽然有例可援,但毕竟比较生疏甚至生硬,足使流畅的文气受阻。又,如同所有八股文的通病一样,本文也滥用虚辞。这些文病都不足为法。

本文的过录、标点、翻译、注释、点评由庞光华所作。

庞光华教授《八股文研究》学术短论系列

参考文献: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根据孔子的这段话,后人用“志学”来表示十五岁或少年时代。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表明到了成童之年。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幷纽,锦束发,皆朱锦也”。唐朝诗人鲍溶《苦哉远行人》:“去时始束发,今来发已霜”。

一端竟:一端,一方面;竟,结束,到头。这句话的意思是:其诣力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方面。

专念其虑,犹言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操修靡已,修炼气节没有停止。

婉娈,本意是指少年少女的靓丽。出典《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郑玄笺:“婉娈,少好貌”。由于在《诗经》此言中,婉娈的下一句紧接着是“总角丱兮”,因此,古人的修辞就可以用“婉娈”来代表“总角”,而“总角”是少年的意思。古人的这种修辞法很普遍,尤其是在八股文中。所以本文中的“婉娈”的具体意思不是“美好”,而是“少年时代”。全句说:在少年时代开始奠定基础。

这里的“也”是句中停顿,稍微舒缓语气。

静课,安安心心做功课。

此时,当时。

髫龄:髫,儿童下垂之发,用以指少年。相关的词语还有髫发、髫小、髫丱、髫童、髫岁、髫冠、髫齿等等,都是少年的意思。

间尝,曾经有时。

静验,心平气和地反思。

历按,一个一个地查验、考核。“按”的这种用法很普遍。如《韩非子外储说上》:“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汉书郊祀志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

姱修:光华按,“姱”字不出现于儒家经典,在我国古籍中首先出现于《楚辞》,当是战国时代楚地方言。“姱修”的意思本是美丽修长(古人无论男女都以身高为美)。考《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离骚》有“修姱”之言:“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又《楚辞九章抽思》:“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离骚》还有“修”与“姱”互文对举之例:“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楚辞九章橘颂》:“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楚辞招魂》:“姱容脩态,絙洞房些。”另外,《楚辞大招》:“姱脩滂浩,丽以佳只”。这是“姱修”一词的最早出典。在本文中用来指品德高尚的人,这种用法在明朝以前就存在了。如高攀龙《孝廉陈贲闻墓志铭》:“屈子古今姱修人也”。

讵,岂,表反问。

养正,培养正确的心态和思想。这是儒家的常用语。

耶,表反问。在先秦西汉文献中一般作“邪”,在东汉以后的隶书中,作为语气词的“邪”在字形上演变为“耶”。

默寄,考《乐府诗集》卷三十七谢灵运诗《折杨柳行四解》:“桑苧迭生运,语黙寄前哲”。

藐躬,孱弱的身体。《清史稿德宗纪》:“藐躬何堪自问”?藐,小、弱小、幼小。

顾,表转折,相当于“却”。

原卷作“哀”,当是“衰”的错字。“年衰”易解,“年哀”则难通。

居诸,即日月的意思,典出《诗经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古人这样的修辞法值得注意,在宋代已经很常见,并非发端于明清的八股文。下文的“居诸”也是这个用法。韩愈《符读书城南》:“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北魏元凝妃陆顺华墓志铭》:“居诸迭生”。

删订,孔子曾经删订《诗经》、《尚书》。这是说向往孔子的丰功伟绩。考《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汉书艺文志》:“《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古文献有很多类似的记载,不详录。

典出《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孔传:“兹,此;释,废也。念此人在此功,废此人在此罪,言不可诬”。

昧厥向往,相当于现代汉语“失去理想、迷失方向”。其向往的具体内容是像孔子一样的功业。

缅,遥想、远想。

服,从事。肄业于初服,是“初服肄业”的倒装说法。肄,学习、练习的意思。《礼记曲礼下》:“大夫与士肄”。郑玄注:“肄,习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令群臣习肄”。《索隐》称:“肄亦习也,音异”。肄业,修习课业。古人把学习的内容记录在方板上,这个方板叫做“业”。

维,通惟,思考。

古代的学术把“体”和“用”相区别,“体”是本体、实质;“用”是功能、公用。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张之洞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很有名。与张之洞的提法相近似,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有“和魂洋才”的口号。

在在,犹处处、到处。

方寸,人的心脏。

冲龄,即少年。

伊始,开始。伊,语气词,无实义。

坐,这里的“坐”的意思较特殊,当训为“乃”,是虚辞。考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坐觉是乃觉的意思;陈子昂《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江湖一相许,云雾坐交欢”。黄庭坚《次韵子瞻祷雪唱和》:“风马云车坐相及”。其中的“坐”都是“乃”的意思。

刻励,发奋努力。

赞修,赞和修都是圣人的功业。典出《周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此言“赞”,这是伏羲以及周文王的功业;《论语序说》:“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此言“修”,就是编攥儒家经典,这是孔子的功业。

敏求,典出《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典出《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孔传:“兹,此;释,废也。念此人在此功,废此人在此罪,言不可诬”。

好修,喜欢修身养性。

无他适,没有其他爱好。

时序,岁月、时光。一年中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变迁是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所以叫“时序”。

几迁,屡迁。好些变迁。与下文的“屡更”同义。

依依,带着思慕怀念的心情。《后汉书章帝纪》:“岂亡克慎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李贤注:“依依,思慕之意”。

钓弋射御:钓,钓鱼;弋,射鸟;射,打猎;御,乘马。泛指各种游乐。

役,支配。

诞殚,语颇生硬。意思是“倾尽所有”。诞,应该训“大”。殚,用尽、竭尽。

耿耿,烦躁不安、心事重重。典出《诗经邶风柏舟》:“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楚辞远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洪兴祖补注:“耿耿,不安也”。

战国时代的儒家大学者荀子也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出《荀子劝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85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