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抱朴子名言,阐述一个

发布时间:2025/7/27 11:51:02   点击数: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引用了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中的名句——“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引用了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的名句——“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这两处引用,集中表达的是“变化”的哲学,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晋代葛洪,自号抱朴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对炼丹术进行了理论建构,其所论炼丹原理即以“化”为根本,认为天地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物物之间并无严格界限,炼丹、炼金皆不过是借“化”之势而促成之:“夫变化之术,何所不为。……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黄白》)葛洪这种以万物之“化”为炼丹术根本依据的取向,在千余年之后被近代“化学”一词的翻译者完美继承。

“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与“化”相关的词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如造化、变化、美化、丑化、教化、感化、点化、进化、退化、强化、弱化、内化、外化、物化、异化、同化、文化、社会化、个性化、现代化、后现代化、冥顽不化、少子化、老龄化等等。据考证,“化”字甲骨文造字本义为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表达人由昂首挺立到头向下的变化过程,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则说“化,教行也”,这两个解释其实代表了“化”字最核心的两个含义,即所谓“大化流行”的变化之意和“人文化成”的教化之意。

万物之化,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现代科学早已证明,世界恒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化”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大到星河宇宙,小到尘埃粒子无不如此,而古人亦凭借肉眼观察和哲学之思,认识到了这一深邃道理。《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阴阳流转不定,不断变化,这就是道,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易,充分说明了“化”之恒常与普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它的道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道的变动不居,不可规定,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一旦言说,就是给了它定义,就是拘碍,就不再是真常之道。

庄子对于万物生化之理说得更为透彻,他说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刚刚生成就开始消亡,一物消亡的同时新的一物开始生成,这个“生→死→生→死”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是“化”之生生不息的道理。“万化而未始有极”(《大宗师》),这可以说非常符合我们当下对于物质不灭的基本认识。

将变化之理延伸到社会生活,就是对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这一认知的肯定。相对于儒家“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天论》)、“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之类对“经”与“常”之稳定性的追求和“贵远贱近”的崇古倾向,葛洪坚持“时移世改,理自然也”(《钧世》),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葛洪看来,“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譬夫婴孩,智慧未萌,非为知而不为,欲而忍之也”(《诘鲍》),儒道等各家极力推崇的上古之世其实是民智未开的结果;这一时期“鸟聚兽散,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结草斯服。入无六亲之尊卑,出无阶级之等威。未若庇体广厦,稉梁嘉旨,黼黻绮纨,御冬当暑,明辟莅物,良宰匠世,设官分职,宇宙穆如也”(《诘鲍》),传说中的混沌之世其实生产力极其低下,民生疾苦,远不比技术进步之下物质优渥的生活;甚至经学家们奉为圭臬的经典《尚书》《毛诗》,作为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基石,也不如今文之清富赡丽。

基于此种价值观,葛洪认为社会体制也当随世而移,“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省烦》),“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广譬》),正是变化之道的精髓。“化学”之译名以化论为基,炼丹等早期化学实践与变化之理结合,葛洪功不可没,而以“化”为基的历史观、价值观,更是葛洪“化”论的独到之处。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袁朗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701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