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洪涛讲荀子与人为善,以修善致和为贵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荀子曰:“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说:“人的本性丑恶是很明显的,若要善良需要靠人为的努力。”
毒药还是神丹妙药?
洪涛老师在正式开始课程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姑娘,年纪轻轻就嫁人了,她本以为婚后的生活一定非常幸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婚姻并非像爱情那样简单,生活中事与愿违的事情常常发生,这令她很是苦恼。她与婆婆的关系处得非常糟糕,总是认为婆婆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针对自己,为难自己,跟自己作对。
很多时候她不能理解,婆婆为什么对自己的女儿怎么着都行,而对她怎么着都不行呢?于是,就盘算着想个办法对付婆婆。一天,这医院,很神秘地对一位女医生说:“医生,您有什么方法可以慢慢地把我婆婆毒死吗?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因为太快别人一查就能查出来,太慢我又等不及,我是实在受不了这个‘老巫婆’的虐待了。”
女医生听完之后,并没有直接劝阻她,而是笑着对姑娘说:“我这里还真有你想要的好东西,叫‘酸泥丸’,你可以在每天吃饭前,拿出一颗给你婆婆吃。这是一种慢性毒药,可以让人死于非命,同时,还让人查不出来,它可是我半生的研究成果啊!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在给你婆婆吃这颗药丸之前,必须故意装出很孝顺的样子,每天对她笑脸相迎,只要一回到家就抢着干家务,拖地、择菜、炒菜、刷碗等等这些脏活、累活一个都不能落下。否则,你一下子让她吃药,她肯定起疑心。三个月后,你的婆婆就会有所变化,到时候你再来我这儿,我给你加大些剂量,到了一百天,自死!”
姑娘听了这一番话十分高兴,拿着医生开的药就一路小跑回家了。回家后,姑娘对婆婆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每天都好生伺候着婆婆,晚上也不出去乱跑了,只要一有空就陪着婆婆看电视、聊天,还给老人家按摩,一会儿按摩胳膊,一会儿按摩腿,很是勤快。当然,她做这些改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婆婆吃了医生开的“酸泥丸”。到了第三天,姑娘对婆婆说:“妈,我在医生那给您讨了一味治腿疼的药,您每天饭前吃一颗,慢慢地病就好了。”
三个月之后,姑娘按时来到了医生那里,她说:“还差十几天就到一百天了,按照您说的就到了我婆婆该死的日子了,但是现在我不想毒死我婆婆了,你赶快救救她吧!有没有‘酸泥丸’的解药啊?”
医生听后并不惊讶,她就问姑娘:“你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姑娘说:“自从我听了你的话,每天都是竭尽全力去伺候我婆婆,当她吃了五六颗‘酸泥丸’之后,突然对我改变了态度,人变得十分和善,并且,还抢着做家务,帮我看孩子,总是叮嘱我要多休息,第一碗饭总是先端到我面前,她像母亲一样关心我,现在我后悔了,这样好的一个婆婆如果死了,我一定会恨自己一辈子。医生,你赶快给我开一剂解药吧。”
医生开怀一笑说:“我知道你会来的,放心好了,你婆婆不会死的。‘酸泥丸’不是什么毒药,它就是玉米面加上蜂蜜做的一道可口的小点心。因为你为了让自己的婆婆吃‘酸泥丸’,便开始一点点地善待她,你的婆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当她感觉到了你的孝顺,态度自然也就改变了,‘一人好世界’,你好了,你婆婆自然也好了。”婆媳之道
都说婆媳关系是天底下最难相处的关系,因为女人对自己的儿子常常都是情有独钟,即便儿子、女儿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当妈的通常也是对儿子更加上心一些。一旦儿子结了婚,婆婆看到儿子对儿媳妇好就难免会“吃醋”,因为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岁月中,儿子一直被母亲疼爱着,就像人们常说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可谓是她的“私有物品”,哪里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也会对别的女人好呢?甚至还不听她的话,拿媳妇的话当“圣旨”。所以,婆媳之间难免会产生诸多猜疑,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儿媳妇能掌握一些与公婆相处的方法,自然就能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对婆婆而言,应该懂得儿媳妇要比自己的亲闺女还近;对儿媳妇而言,要懂得对婆婆要比对自己的亲妈还好。洪涛老师告诉大家,如果真的是这样也是违背伦理的,但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太难相处,所以你就要说,对婆婆要比对自己的亲妈还好,对儿媳妇要比对自己的亲闺女还好,即便好也不会好不到哪儿去,但我们还是要这样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矛盾才会被化解。一善一恶谓之人性
一善一恶谓之人性;一君子一小人,谓之人性。当你对老板忠诚,而业绩还达不到要求的时候,他只能对你讲普通的“义”,还很难对你讲到“仁”;但是,随着你的业绩越来越高,他就会知道一味地提拔你就会给你带来非议,因此便开始打压你。在打压你的同时,其实他也很忐忑,生怕打压过头会把你吓跑,若不打压吧,你的中层领导以及同事一定会想方设法给你使绊子。
人有“性善”的一面,也有“性恶”的一面,如何让别人对我们不起恶意呢?这是我们处事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荀子虽然说“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但是“1=1+1”,孟子从“性善”的角度告诉我们要去掉“恶”,孔子说得更加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让小人有所收敛,不能控制住他的恶,就很难成为君子。一句话,防范小人之恶是君子的大善。本性天然抑恶扬善
1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说:“人们所以学习,是因为本性是善的。”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了解到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本性和后天修为之间的区别。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而礼义,才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不可能人为造作的东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人为;“人为”就是“伪”,荀子在这里没有讲“伪”就是“假”。领袖曾经讲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心中即便有“恶”,但从来没有做出来,也几近君子矣。这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
人的本性是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那可以用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用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是天生的。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盲人,我们能够通过让他学习而使其看到东西吗?当然不能。
2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恶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一定都是丧失了他们的本性的缘故。”我说:像这样来解释就错了。孟子所谓本性善良,是指不离开他的素质而觉得他很美,不离开他的资质而觉得他很好。那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就像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一样罢了。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一样,这样说当然是不对的,比如不学习他就不会高中数学,他学习努力,考了分,你不能说他天生就能考分,这是偷换概念。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脱离他的资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良,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
如何修得自己的圆满
一个人如果想修得自己的圆满,让自己的人脉关系好,获得朋友圈里众多好友的“点赞”,只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弃恶扬善”。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都是人的情欲和本性。但是人饿了之后,看见父亲、兄长没吃,自己不敢先吃,是因为要有所谦让,而这些都是后天修为的,都是父母和老师教的;当你看到领导还在埋头工作,自己却收拾东西准备下班,那一定是不可以的;当你看到父亲、兄长不辞辛劳地干活,你再累也得帮忙,尽一份自己绵薄之力,而这些都是人的修养,因此,“伪”都是“人为”的。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操劳,弟弟代替哥哥操劳;这两种德行,都是违反本性而背离情欲的,但却是孝的原则、礼义的制度。我们老家讲“打听媒”,就是别人来家里打听情况的时候,一听说你不孝,这门亲事就“瞎了”或者“黄了”。同样,在单位里面,领导还没下班,你却下班了,这虽然没什么错,但你一定不会得到重用。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结论也显而易见,就是要去掉本性当中的“恶”,要与人为善。
如果你想让朋友在朋友圈里面都为你“点赞”,你只需要做到“修缮致和”就可以了。在一家大单位,大领导肯定都是“善”的,即使有恶人,他也会包容。“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心法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东西,也没有善恶之分。
“一把手”之道
对于“一把手”而言,必须要“性本善”,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是非;对于中层干部而言,要敢于做一个“恶人”,让手下的员工在你制定的制度和规则当中把“恶”去掉,这种方法有很多,比如扣工资、降级,甚至是开除。
在企业中,大领导直接开除员工是完全是错误的。换言之,“老大”开除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他自己走,洪涛老师常常开一个玩笑:若想要开除一个人,三个月给他换三份工作就可以,而且他提出要走的时候,你还得拼命地挽留,如此一来,他再走也就心甘情愿了。如果大领导直接开除员工,即使理由再充分,他也会记恨你一辈子,走到哪里都会说你的坏话。
现在的很多人已经离道太远了,作为领导只能表扬他的员工,骂他的干部,而且还只能骂那个做得最好的人。你可以与你的这位“得意”属下在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来一次单独的谈话,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全指望你了。如此一来,既打消了彼此的疑虑,又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上下一团和气,团队才能健康发展。
与人为善修善致和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本无分别,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做还要看你的角色定位以及你道行的深浅。“性善论”与“性恶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善一恶之谓人性”,老百姓都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孟子常说,君子莫大于“与人长善”,荀子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要想达到善,必须经过人为的努力。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要把孟子的话和荀子的话综合起来思考致用。在这个世界上,你想要的财富、地位、名誉,别人同样想要,那么你要怎么得到这些呢?方法很简单,就是给你的领导争名争光。在单位里,想要提升的方法就是“利人”“与人为善”,然后“修善致和”。每个人都有贪欲,你需要爱,别人同样想要被爱,所以“和为贵”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记住,想要得到什么就去给予什么,想要被“善待”,就要先去“与人为善”。
而且,“与人为善”也不一定会即时得到“善”的反馈,“修善”甚至是累世的修行,是累世的因果。这里的“累世的因果”,不是佛家讲的“六道轮回”,而是“行善之家,必有余庆”,爷爷行了一辈子的善,没有得到善报,那他的孙子一定会有善报,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回忆一下周边的人,仔细思考一下,就能够看到这样的现实例子,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的人性本恶,如果一味依照自己的性子去行事,最终一定不得善终,而要想得善终,就要终身“与人为善”。
第一条,与人为善,让爱生爱我们的人生道路坎坷漫长,有时候会孤独落寞,想要拥有朋友,就要自己主动善待他人,成为别人的朋友。交得真心,要靠心与心的交换,感情也只能用感情来换取,爱只能由爱而生。结果不是你能决定的,或许现实中有时候爱换不来爱,但要清楚,其中的心法是,你在付出爱的同时,就已经得到了爱,无关结果。
而且,老百姓中还有一个智慧的说法:你对别人十个好不算好,一个不好,就可以抹掉所有的好。这是残酷的,但是很现实。可是,我们再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也不悲伤,我们对别人好,是对别人的祝福,本来就不是要求得到别人的好,只是求得自己的快乐和心安,这才是最大的回报。
不要试图让别人说好,只要默默地去做,最终自然就会得到。反之,我们对别人好,不是要求得别人的好,但是对于别人的好,我们要“投以木瓜,报以琼瑶”,记住别人的好,回报别人的好。如此,便是“1=1+1”。上节课讲到的朋友圈“清粉”问题,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到位,其实没有人能把你清掉,但是只要你自己清掉了别人,自己也就被清掉了,即使没有删除你的联系方式,在思想上你也已经进入对方的黑名单了。
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切都会尘埃落定,一切终将光明澄静。一颗善良的心,往往不只是制止或者改变了一个恶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净化了人的灵魂。将心比心,如果你播散了善,循环往复,你就会得到善的回应。所以,学会善待他人,才能让感情生感情,让温暖生温暖,让爱生爱。第二条,以和为贵,人脉宽广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古人对“和”非常重视,在他们看来,“和”是处理一切事物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和”意味良多,自然、完美、平衡、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明宪宗朱见深创作过一幅名画,《一团和气图》,很多人会买来复制品挂在家里。画中的人物开怀大笑,以至于笑成了滚圆的一团,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虽然远观这幅画只有一副面孔,而实际上这是三个人的身体合于一体。一位封建皇帝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来自一个著名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慧远法师分别是儒、道、释的门徒,但是三人私交甚笃。慧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送别客人绝不会跨过山下的虎溪,但是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就越过了虎溪,三人发觉后开怀大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溪三笑”。明宪宗就根据“虎溪三笑”这个典故,创作了这幅《一团和气图》。他让群臣在殿中欣赏这幅画,并且明确要求群臣“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明宪宗借画告诫大家不要勾心斗角,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其实,日本“大和”文化的“和”,是没有遵循《易经》的思维的,很容易走向偏执。日本自称“大和民族”,自以为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讲“和”,可是日本只是理解了它的表面意思,讲究的是“1+1=1”,遵循的是线性因果关系,动不动就走向了军国主义的极端。这种思维对中层管理者来说,这种“大和思维”是非常有效的,用这种思维管理一个部门非常合适,但是对于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国家的领导者来说,是不够的。
一直强调“大和、大和”,就成了“同而不和”,是较低层阶的人的思维方式,而中国讲的是“阴气、阳气、和气”,阴阳转换的推动力就是和气,这就是《道德经》上讲的“冲气以为和”,没有“和气”,只剩下“煞气”,阴阳就一定会失和。只剩下了“孤阴”或者“纯阳”,就只能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之道也。”中国的先贤很少讲方法,因为“0=01”,如果看不到“1”之前的“0”,只讲方法,不知道背后的“道”,就很容易偏颇。“礼之用,和为贵”本没有错,但是当上升到一个国家理念的时候,只是追求“和气”,最后成了“同而不和”,那就一定会出现问题。
所以,“阴气,阳气,和气”三者同时具备了,才能达到“0=01”。我们说的“礼之用,和为贵”是最平衡最完美最有秩序的自然结果,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和气”。即是说不管各方面怎样不同,为了生成更好的事物,我们必须要达到最平衡最完美最有秩序最自然的境界。
所以,做人“以和为贵”之道,是保护他人,也是自我保护。“知常守恒”,不要有过分的非分之想,也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利益范围而多管闲事。但是“1=1+1”,不多管“闲事”,你的阶层永远都不能提升,一个员工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难得到提升的机会。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一定要在能力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帮助别人,而且不显摆,“不居功”,把功劳留给对方。这样,对方心里就会有你了。
就是这样,一方面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利益范围做事,一方面还要以“上德不德”之心行事,这样才具备了层阶上升的能力,走上了让自己升职加薪的正确的道路,“人和为宝”“和气生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需要长期的修养坚持。需要说明的是,“以和为贵”,当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不是遇事熟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
倡导“以和为贵”,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利于和平;对于社会而言,利于和谐;对于家庭、朋友以及个人而言,利于和气。做到了“与人为善,让爱生爱”“以和为贵”,你的朋友圈就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宽广,随便发条动态,就有一圈人给你点赞。最后,我们的世界就会少了很多纷争,多了很多安宁。
回顾一下,第五讲中,我们讲的是荀子的人性论,“化性起伪”,“善恶阴阳为一体”,“抑恶扬善”,和孟子的理论异曲同工,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法门。第六讲中,我们讲的“克己复礼,可逃情欲之壑”,因为“人情甚不美”,人心都有贪欲,只有克制自己,让自己归于正,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时候,少了很多无谓的牺牲和灾难,“思无邪,归于正”。第七讲讲的是防范小人之恶是人性的大善,第八讲讲在如水的平淡中实现君子的跨越。
最终,不管性善性恶,我们都要防范人性之恶,弘扬光大人性之善,“善”是“伪”的,但却是我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致胜法宝。如此,才可追求我们人生的最终境界,“和”。作业
以和为贵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结合本讲谈谈“以和为贵”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学员心得感悟1一个单位,如果真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时,最后必然是乌烟瘴气,表面一团和气,实质内容一团糟。只有从人本出发,制定原则,遵守原则,团结大多数人,向不良风气宣战,才会真正的政通人和。搞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式党争不好,历史上党争悲剧很多,防止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易经泰卦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简单说就是包容荒秽之人(有缺点之人),要有果敢行动,不弄丢远方之人,不结朋营私,崇尚中正的行为,这样讲“和”,才会通泰。(一剑惊鸿)
2看到这个作业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村子里遇到全身穿绿衣服的一个人。这人说:“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孔子的学生说:“可以呀!”那人就问:“一年有几季?”孔子的弟子很莫名其妙,回答:“一年有四季。”那人说:“不对,一年有三季。”孔子学生和绿衣人你来我往,争论不休。
绿衣人就和孔子学生打赌,谁输谁给对方磕三个头。孔子学生心想我一定赢定了,也就接受这个赌约。这时,孔子刚好从屋子出来,孔子学生先作揖问:“老师,请问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看那人说:“一年有三季。”孔子学生也很干脆,向那人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头,那人开开心心地走了。孔子学生等那人走后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为啥老师要说一年有三季?”孔子说:“你没看到他全身都是绿,他不是人,他是蚱蜢,蚱蜢是春天生,秋天死。你跟一个只活三季的人讲四季,那你最终只会换来无休止的争论。你就吃亏点给他磕头吧,也能图个耳朵清静。”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一类人,称为“三季人”,有时候我们也可能是这种人。见识不同,经历不同,道不同,“夏虫,不可语冰。”这个时候,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只需承认“是的,三个季节”。等到有一天,他经历到了,懂得了,他会回想起你曾经的大度和宽容带来的和气。
还有一种情况,因为事端引起的抗争。大到国家的疆土,小到一针一线。小的时候也常见村里面两家人叫来亲人朋友对骂甚至打架,这个时候“以和为贵”体现的是一种处事态度,不是说盲目退让,要以道义商谈。就像过去的两国交战的使者,现在的外交官和谈判专家,不是要剑拔弩张,我们可以争取利益和道义,但要有一个和气的态度。否则,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引发新的矛盾。最近两年,流行“好好说话”,其实就是“以和为贵”的态度,这样更利于问题的解决。
综上来说,对于“三季人”,我们要退让,对于矛盾,我们要尽量“好好说话”,达到最后的“和气”。当然,这是基本原则,生活有时会带给我们一些特例和“惊喜”,也不排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暗香疏影)
荐读
洪涛讲《荀子》
①开课偈?从二看到一才不二
②改变命运从不怨天尤人开始
③理想从有理想开始实现
④你的成功只和你的行动有关
⑤善恶阴阳一体,抑恶为善
⑥克己复礼可逃情欲之壑
⑦防范小人之恶是人性的大善
⑧防范小人之恶是人性的大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音整理
杨玲娇刘龙祥|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
程虎跃|山东儒学传播公司产品经理
插图|网络
编辑|版式千年老妖
窦洪涛赞赏
长按白癜风能不能完全治愈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