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杨国荣丨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

发布时间:2020/6/29 14:51:26   点击数:
儿童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历史与思想的盛宴

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

作者简介丨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丨《江海学刊》,年第1期。

在中国思想史中,泰州学派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作为明中叶后形成的思想流派,泰州学派首先表现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不过,它又趋向于使儒学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从而在儒学的演化中表现了其自身特点。儒学本来有注重日用常行、肯定日用即道的传统,在泰州学派中,这一传统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发展。泰州学派的成员往往来自社会下层,包括农夫、樵夫、盐丁、陶匠等,构成主体主要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由此,泰州学派强调“穿衣吃饭、应人接物”这样一些与社会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

杨国荣教授

泰州学派的奠基者王艮曾有如下名言:“满街都是圣人。”圣人是完美的人格,所谓“满街都是圣人”,当然并不是说街上遇到的所有人都已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而是肯定一般的普通民众,包括街上的路人,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应当成为被尊重、关切的对象。在泰州学派之前,王阳明已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与人讲学,不能摆出圣人架子,“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传习录下》)所谓“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也就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对待他人,其中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否定这种态度,则意味着肯定他人的内在价值,“满街都是圣人”可以被视为对以上看法的进一步发挥。当然,后者同时体现了广义上的平民观念,在引申的意义上,其中多少包含着人人平等的意识,它从一个方面具体展现了泰州学派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思想品格。

就学术渊源而言,如上述思想所表明的,泰州学派乃是从王学(王阳明的心学)发展而来。王阳明心学以心立说,又推重良知,作为心学的主要观念之一,良知表现为理和心的融合。在“理”与“心”两者中,“理”侧重于普遍性的原则,“心”则更多地与个体存在相关联。在王阳明的心学中,以上两个方面彼此相涉。比较而言,泰州学派较多地突出了王阳明心学中重视个体性的这一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立场有其独特的意义。除了与儒学走向民间的趋向一致之外,以上观念同时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走向近代的中介:它既从一个方面为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思想的沟通提供了历史前提,也为中国近代接受启蒙思想提供了传统的根据。

具体地看,泰州学派首先比较重视个体之“身”,并提出了“保身”的观念:“知保身,则必爱身如宝”(《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这里的“身”不同于抽象的本质,而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对“身”的注重,包含着对个体生命的重视。个体的生命存在,涉及饮食男女等感性需要,包含自然之性等规定,与之相联系,肯定个体之“身”或个体的感性生命,同时包含着对自然人性的注重。相对于传统思想对人的理性本质的强调,近代的启蒙思想常常突出人的感性存在,并相应地肯定自然之欲的正当性,泰州学派对身的注重,无疑为接受近代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传统源头。

与注重个体的感性存在相联系,泰州学派十分重视行为的自愿原则。王艮曾作《乐学歌》,其中表达了如下看法:“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学和乐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思想中较早已受到重视,孔子在《论语》中便开宗明义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已将“学”以及对“学”的习行与“悦”联系起来,王艮所说的“不学不是乐”,大致上继承了这一传统。不过,由此,王艮进一步强调“不乐不是学”,把“乐”作为“学”的前提性条件揭示出来,这与仅仅肯定“学”中有“乐”显然包含不同的意味。

由此,泰州学派进而将肯定“乐”引向人的行为规范和普遍意愿之间的沟通。对泰州学派而言,个体的行为不应当只是机械地服从外在的规范,而是需要同时注重行为者内在的意愿。泰州学派反对仅仅强调“规矩戒严”:“将议论讲说之间,规矩戒严之际工焉,而心劳勤也,而动日拙。忍欲饰名而夸好善,持念藏机而谓改过,正是颜子所谓己而必克之者,而学者据此为学,何其汗漫也哉。必率性而后心安,心安而后气顺。”(《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规矩戒严”所注重的是普遍规范对人的强制,在泰州学派看来,仅仅强调这一方面,常常导致行为的虚伪化,所谓“忍欲饰名而夸好善”,便涉及这一点。与之相对,泰州学派肯定规范对人的引导不应只是强制性要求,而是需要尊重个体内在意愿,所谓“心安气顺”便体现了行为与人的内在意愿之间的一致。

注重自我的内在意愿,以肯定个体的价值为前提。事实上,泰州学派确实把个体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王艮一再肯定:“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在此,个人不仅表现为自身的主宰,而且构成了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基于以上看法,泰州学派进一步提出了以天地万物依于己的结论:“知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意味着在本体论的层面,将个体放在本源性的位置。儒家的传统中本来包含着注重个体、自我的一面,从孔子的“为己之学”,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在不同意义上受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114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