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荀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是,他考察的可能性比较低。了解一下即可。荀子身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作为一位儒家大家,竟然没有进孔庙。
山东曲阜的孔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圣地,除了儒家始祖孔子之外,孟子、董仲舒、程颢、朱熹、王阳明等儒家大师在孔庙中都有牌位。
孔子去世后,儒家在思想上分成“性善”和“性恶”两派。“性善”认为“人性本善”,思想较为感性,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孟子。“性恶”认为“人性恶而伪善”,思想较为理性,主张以礼法制度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荀子。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性)是“恶”,而社会属性(伪)为“善”。源于人类自然属性的“欲”是不可能消灭的,也不可能被教化,而是要通过礼法制度保持人的社会属性来控制,这也是作为儒家大师的荀子会教出了法家大师韩非子的原因之一。另外,思想务实的荀子认为天道天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性”和“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仁义道德和礼法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因此荀子曾直接批评孟子“守旧”,也是少数正面评价秦国变法的儒家代表人物。
宋朝前,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基本相等,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列传》便将孟子和荀子并提。但从宋朝开始,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成为与孔子并列的“亚圣”,而荀子却大幅下降,最后连孔庙都进不去了,关键因素就是理学的兴起。理学认为天理不变而源于天理的“性善”也不变,“性善”不变则仁义道德不变,仁义道德不变则纲常不变,这也是理学宣称“存天理而灭人欲”,主张礼法森严的理论依据。因为“性恶”就意味着仁义道德可变,所以理学当然拥护孟子的“性善”论。正因如此,当崇尚“人性本善”、“天理不变”,过于理想主义的理学在宋朝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之后,荀子的地位自然也就是一落千丈,最后竟然连孔庙都进不去了。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统一于恶,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好味、好利、好声、好色的,这是圣人与平民百姓所一致。荀子认为善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称它为“伪”,即人加工的结果,就有了我们所提到的“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作为儒家学者,荀子从其人性论基础和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出发,主张培养能够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荀子依据当时儒者的情况,将其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三类。
大儒不仅有广博知识,而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因而能自如应对未曾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能够治理好国家。
雅儒熟悉已存典籍,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仪规范要求,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欺欺人,因而显得光明坦荡。
俗儒仅仅披着儒者的外衣,死记硬背已存经典而不知如何去应用,只能以谄谀、巴结的形式为自己谋取好处,而不顾他人与社会。
荀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儒而非雅儒或俗儒。他认为这样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来,“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3.荀子的教学方法
荀子对学习过程作了如下系统的论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到百举而百陷也。”这个学习过程有三个阶段:闻见、知、行。具体说来有这样几个层次:其一,对事物一无所闻,不如有所闻;其二,仅有简洁的闻知,不如亲自去经历;如果不亲自去经历,虽闻知再博,也不免有荒谬;其三,只有感性的经验,而无理性的理解,虽记得再多,也不免有虚妄;其四,仅有理解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深厚的知识,也不免陷入困顿;只有实行了,才算完成了学习的过程。所以,学习是一个理性思维(知)参与下的外求过程,不仅是认识主体向外界求知识(闻见),而是在实际行动中求知识(行)。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重视“行”,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以实践行动为书的精神,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
4.高度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教师和君王一样,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根本。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国家要有乱变治、兴盛强大,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地位。“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因此,荀子在道德上极力提高教师的地位,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尊贵地位上。为了维护师尊,荀子还主张学生只能“师云亦云”。荀子仅仅是从教师的政治功能,仅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来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