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做人没底线的吴起,杀妻求将母丧不奔,为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视礼仪、道德的时代,那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比如著名的先哲老子、孔子等人,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主张,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后来孟子和荀子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加以发展使之系统化,逐渐成为世人遵循的道德准绳。
“亚圣”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对德行方面的要求很高,就连孔夫子都忍不住发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的感叹。奇怪的是,同样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做人没有底线的吴起,既然有着杀妻求将、母丧不奔的恶行,为何还会被后世誉为亚圣呢?
吴起是战国初期的著名军事家,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兵家四圣”中的亚圣。虽然吴起在内政和军事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身上更是有着兵家亚圣的光环,但是因为他在未发迹之前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突破了当时的道德底线,所以名声并不怎么好,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诟病。
散金求官吴起原本是卫国人,家庭优渥生活富裕,可是他的家世却不怎么好,在仕途上没有任何背景。为了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吴起花费了很多钱财和心思谋求职位,可是最后倾家荡产仍旧一事无成。
从这一点上来说,吴起早期的遭遇和吕不韦很相似,虽然都是家财万贯,可是却因为缺乏身份地位,无法在仕途上谋求进步。不同的是,吕不韦遇到了落魄的嬴异人,而吴起却没有这么好的机遇。
母丧不奔吴起散尽家产也没能谋得一官半职,因此成为了乡人眼中的笑谈,更是遭到了一些乡邻的讥笑。心高气傲的吴起一怒之下,将讥笑他的30多人全部杀死。在逃走之前,吴起咬着自己的胳膊向母亲发誓:“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吴起离开卫国之后,投到鲁国大儒曾申门下学习儒术。曾申是曾子的次子,对门下弟子的道德要求很高。可是当吴起的老母亲病逝的时候,吴起却没有按照儒家的忠孝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由此厌恶吴起,认为他连母亲最后一面都不去见,这样不孝的人不配当儒家门人,因此将吴起扫地出门。
杀妻求将吴起离开儒家之后,转而投入到季孙氏门下。这一次,吴起可以说是时来运转,终于有机会来建功立业。因为季孙氏是鲁国的卿家贵族,并且作为三桓之首,季孙氏凌驾于公室之上,掌握鲁国实权,吴起也因此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公元前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想要让吴起率领大军抵抗齐军,可是又担心吴起会因为妻子是齐国人而偏向齐国。吴起求将心切,为了消除鲁穆公的疑心,竟然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黯然收场鲁穆公看到吴起如此决绝,就任命吴起为大将,而吴起也不负众望,果然率军击退了齐军。可是,因为吴起杀妻求将的行为太过于卑劣,所以受到了鲁国大夫们的排挤。鲁人们纷纷跟鲁穆公说:“吴起的为人,属于猜忌残忍之人”,鲁穆公因此又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了吴起的官职。
虽然吴起为鲁国立了大功,但是却因为杀妻求将的恶行受到了鲁人的指责,再加上此时吴起的靠山季孙氏被杀,吴起最后只能黯然离开鲁国。
吴起离开鲁国之后,投奔到了魏文侯手下,为魏国训练出了名震天下横扫秦军的魏武卒,再后来因为公叔痤的谋害,吴起又转而投奔楚国,率领楚军大破魏军和百越,成就兵家亚圣之名。可是因为吴起对楚国的改革过程中树敌太多,最终被楚国的守旧贵族用箭射死,一代名将就此黯然收场。
虽然吴起的成就很高,可是从个人道德上来说,吴起的为人确实令人不敢恭维。历史上的那些名人,对吴起的为人也大多持否定态度。例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在《慈乌夜啼》中的最后四句就是这样评价吴起的: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结语白居易作为一个单纯的文人,他的评价多少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来说,三国枭雄曹操对吴起的评价无疑更加中肯。曹操认为吴起虽然有着“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的污点,可是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吴起所取得的成就。
吴起的一生,将鲁、将魏、相楚,集兵家、儒家、法家三者于一身,在内政和军事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虽然吴起早期有着一些人生污点,但是以其率领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传奇战绩来看,兵家亚圣之名也是当之无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