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古圣先贤论ldquo心智易rd

发布时间:2021/6/7 15:51:48   点击数: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zhuajiang.com/shishang/xinchao/22842.htm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哪一个朝代,圣贤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即:“心”是人的精神现象的总和,性、情、智、理都是心涉及的范围,也是不同角度表达“心情”的因素。同时,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太极”,是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源泉和事物现象调整的理性动力。

心与心的不同,关键的区别在于心中智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的不同。智的问题解决了,情和性的问题则会迎刃而解了。

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心”字,便把智慧与性情概念全代表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中国古人们的头脑里,认为人的智慧之最高体现,就在于对事物之道、之理、之本质、之规律的认识和觉悟,就在于对不同事物之间、事物中各因素之间的共同性、融通性的洞察与把握,就在于如何从“太极”的角度、“天人合一”的角度认识和统领自己的思想意识状态。人的聪明智慧的具体体现,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易”、理解“易”、把握“易”,并用“易”的智慧原则去应对和处理好大大小小各种问题。在中国古人看来,“易”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易”。

什么是“易”?“易”者,万事万物之道、之理、之本质、之规律、之原则。同时,“易”也反映和体现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易辞上》“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系辞下》“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下》等。易智在于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相辅相成的角度和事物的整体辨证的角度认识、思考和把握事物的关系和本质规律。

(一)关于“心”与“心智”

(1)孟子最先注重“心”的作用。

孟子认为“心”有先验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

同时,孟子又认为“心”是思维器官,为五官之主宰的“大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从其大体(心)为大人,从其小体(耳目之类)为小人。”《孟子.告子上》

还以“心”为知觉、意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2)《管子.心上术》亦将“心”作为思维器官;“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3)荀子提出“以仁心说”,以为心为藏“仁”的道德本性。又认为“心君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

(4)西汉董仲舒以“心”为气的主宰,“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西晋傅玄文提出,“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傅子.正心》

(5)隋唐佛教以“心”为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与“识”、“意”概念相同。

在法相宗中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别名。

(6)北宋邵雍则以心为宇宙的本体,“心为太极。”《观物外篇》

“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渔樵问答》

(7)张载认为知觉属心的一部分。“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

(8)南宋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觉,立于身而应于事也。”《朱子语录卷五》认为心的作用就是应对于各种问题的。

朱熹承继张载“心统性情”说,以为“心”是统一于性和情的,“性是未动,情是以动,心包已动未动。”.“心统性情者也。”《朱子语录卷五》认为心是性与情的协调性者和管理者。

(9)陆王学派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与李宰书》

明王守仁认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答顾东桥书》

又以心为天地万物之主,“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者天地万物皆举矣。”《答季德明书》

(10)明末刘宗周宣称,“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之能囿。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刘子全书.语录》

认为心是通于天地万物的精神本体。

(11)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心是思维器官,知觉是心的特殊功能,心有认识作用。“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于五脏,待感于五官……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废矣。”《尚书引义》。

(12)清末谭嗣同认为,心力,是人的主要精神力量。“虽天地之大,可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北游访学记》

(二)关于“易”

(1)《易.系辞上》讲:“生生之谓易。”

(2)东汉郑玄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贊)

(3)北宋邵雍说:“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主也,所以无体。”(观外物篇)

(4)明王阳明说:“良知即是易。”(传习录下)

综上所述,心者,万事万物的主宰、主导和核心。易者,万事万物之理、之道、之规律、之本源。

心易相通,则事事物物通畅顺利,不通或有阻塞,则事事物物遇阻不通。

心中有易,心通物通事通境通。心中无易,则方方面面难免遇阻遇困遇难遇险。

因此,常常调试和维护自己的心易相通状态,保持自己的心灵通畅,思想宽阔,是建设和创造自己平衡生活、和谐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心理保障,更是面对问题挑战,进行有效应对的能力保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44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