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兰陵(三题)
石耀辉
兰陵,位于山东省的最南部,地处两省(山东、江苏)三市(临沂、枣庄、徐州)交汇地带。早在战国时代的公元前年,楚国就在这里设兰陵县,荀子曾两为县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兰陵仍为县治。此后两千多年间,兰陵或郡或县,偶有所废,建国后,兰陵于年并入苍山县,年1月,苍山县又更名为兰陵县。
年5月,我应邀到山东兰陵参加“荀子思想与依法治国”研讨会,大会开幕式后,分为三个分会场进行学术研讨,按照主办方焦子栋先生的安排,我主持了第三分会场的学术研讨。在大会闭幕式汇报时,我代表第三会场,对大会主办方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兰陵县委政府表示了感谢,并即兴赋《兰陵三日》打油诗一首:
兰陵美酒天下传,
停杯为拜荀子园;
三日研讨长相忆,
来年再聚著新篇。
吟罢小诗,会场响起热烈掌声。首次兰陵之行,因时间仓促,未能尽兴。好在一年之后,热情好客的兰陵人又发来了邀请函,同时还邮来了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论文集,打开一看,我的两篇论文赫然在目。由此,我才又一次亲近兰陵。
兰陵美酒获新生
兰陵之名,据说来自山岭漫山遍野的兰花,但兰陵出名却多半与兰陵美酒有关,这就要首推唐代大诗人李白那首流传千古的《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热爱齐鲁大地的山水,从开元二十四年(年),开始,他就偕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移居山东济宁长达23年之久,这首《客中行》,据说是开元二十八年(年),李白由扬州返回任城时,途径兰陵畅饮兰陵美酒时所作。这首看似不奇的四言诗不仅说出了酒的名称(兰陵美酒)和香味(郁金草),还生动贴切地比喻了酒的光泽(琥珀光),更为难得的是道出了山东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回想起近年来,我每到山东都要“醉卧宾馆”的经历,对这首诗就更爱三分。在我们下榻的兰陵大酒店,中午是52度的浓香型黑兰陵王,晚上则改为浓郁香醇的兰陵美酒,热情好客的主人一边劝酒,一边给我们讲述兰陵美酒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这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年,在徐州西汉楚王陵墓里发现了3坛刻有“兰陵丞印”、“兰陵之印”字样的盛酒罐,打开封泥之后,不但有酒体流动,而且还有浓郁的酒香溢出,经专家鉴定后,这正是沉埋年的兰陵美酒。公元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酒徒刘伶,驾鹿车“尝东游兰陵山水间”(《峄县志》),当豪饮兰陵美酒后,难敌酒力,不幸酣醉,长眠于西行古道上,被葬在兰陵西北20公里处的刘耀村(今属枣庄市)。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专门介绍兰陵美酒的做法,详细说明了它的酿造过程。隋唐时期,兰陵酒已销往长安、洛阳、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北宋年间,兰陵美酒与阳羡春茶驰名于大江南北,被颂为两大名产。著名书画家米芾赋诗:“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宰相王安石也写有“郁金香是兰陵酒,枉入诗人赋里来”峙据。南宋时期的民俗著作《西湖老人繁盛录》,在记载当时杭州市面畅销酒时,也有“兰陵酒”的三个字。此后历经元明清,兰陵美酒一直畅销不衰。
年,在美国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获得金牌奖章,在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之后,兰陵酒业一度十分繁荣。年,台儿庄大战期间,因遭日寇狂轰乱炸,酿酒业被迫停顿。此后,直到年11月,在兰陵古镇东醴源私人酒店基础上,八家私人大酒店和三十余家私人作坊,联合组建了“山东兰陵美酒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兰陵集团曾与茅台、五粮液一起,被誉为中国白酒市场的“三驾马车”,可惜后来经营陷入困境。直到年9月,陈学荣担任董事长之后,兰陵酒业才又逐步焕发起勃勃生机。
兰陵美酒作为特种保健陈酿发酵酒,它是以优质黍米、大枣为原料,以中温麦曲为糖化、发酵剂,再经过多道工序后,才能形成黍米酒香与曲酒香有机融汇的醇美风味,其琥珀光泽在陈酿中自然生成,郁金香味则是在微生物代谢中天然生成。在兰陵酒业参观时,我看到古朴典雅的大门上,横挂着一副“山东兰陵美酒厂”巨大牌匾,蓝底金字,字体雍容大方、古朴圆润,落款是著名书法艺术大师舒同,四根红色立柱上从右到左,是李白那首《客中行》,也是舒同所书。步入大门,正对的是明清式样办公楼,正面是范曾的题词:兰陵美酒,中华独秀。楼顶之上的太白楼雕栏玉砌、飞檐翘角,蔚为壮观。进入兰陵美酒“天醁山”洞藏基地,方知兰陵美酒为洞藏鼻祖,只见一坛坛美酒陈列洞中,酒香弥漫,让人不忍离去。
荀子两为兰陵令
应该说,我能和兰陵结缘,是因为荀子。
我第二次兰陵之行,是来参加“荀子思想与教育创新研讨会”的,为能更进一步认识兰陵,我提前报到了一天。非常幸运的是,我聆听了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一场题为《兰陵文化与荀子精神》的精彩报告,蒙曼教授的报告,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荀子的了解。
荀子(前—约前年),名况,字卿,时人尊称为荀卿、孙卿,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本出生于赵国,即今山西省安泽县。公元前年,15岁的荀子离开赵国故土,经燕国游学后转展来到齐国都成临淄,到稷下学宫求学。经过14年学习,终于在稷下论坛上舌战诸子,轰动学宫,成为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公元前年,荀子到了楚国,在楚国期间结识了春申君黄歇。此后,荀子多次往返于齐、楚之间,曾三次被奉为齐国最高学府稷下学宫的祭酒——学术领袖。
公元前年,59岁的荀子应黄歇邀请,首次担任兰陵县令,凭借他的学识和才干,将兰陵治理得井井有条各国优秀人才也慕名而至,师事荀子,著名的有韩非、李斯、陈嚣、毛亨、浮丘伯、长苍等。但仅仅两年多,因春申君黄歇听信谗言,荀子被迫去职回到赵国,被赵国尊为上卿。又过了三年后,鉴于春申君再三请求,再加上荀子对兰陵的深厚感情,64岁的荀子再次出任兰陵令,第二次出任兰陵令,荀子继续推行“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的政治策略,尚贤使能,政通人和,农工商各业繁荣向上,并与齐国建立起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直到公元前年,楚国发生内讧,春申君被门客李园所杀,76岁的荀子才被迫辞退,荀子这一次又足足做了12年兰陵令。此后,荀子便住在兰陵东南的一个小山村“孙楼”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完成了《荀子》一书。直到公元前年,一代思想家荀子终老兰陵,终年84岁。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伟大思想融合诸子而超越诸子,汇通百家而超越百家,荀子的多位弟子,特别是韩非、李斯,为秦国统一天下,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无热门可比的重大贡献,荀子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与荀子。”谭嗣同也曾这样评价:“中国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章太炎著《后圣》称,“孔子死后,除荀子外,再也没有第二人能够称得起圣人。”毛泽东、郭沫若、冯友兰等对荀子都有很高评价。北京大学李中华教授,在年邯郸荀子高峰论坛上语惊四座:“《荀子》其书比《论语》《孟子》加在一起的分量还要大。”
对于兰陵,荀子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地方长官,更是兰陵文化的开创者,也是兰陵文化第一个辉煌时期的缔造者。刘向《孙卿书录》说: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兰陵为善多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由此可见,荀子开创了兰陵人好学、善学的传统,由此他也赢得了兰陵人的尊重。荀子对于先代典籍的整理、修订和传授,以及对于经师的培养,对兰陵后世影响也很大,兰陵文化之所以在两汉、魏晋时代,经师大儒,群星璀璨,特别是涌现出兰陵萧氏文化群体和人文皇帝,荀子之功盖莫大焉。
兰陵人爱戴荀子,荀子死后,被埋葬在兰陵东南二里许。对此历代史书和文人诗文记述。《史记·孟荀列传》云:“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北魏书·地形志》载:“兰陵郡晋置,后罢,武定五年复,治氶城,领县四。二汉,晋属东海,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公元年(元丰七年),宋神宗诏封荀子为兰陵县伯,公元年,宋徽宗赵佶下令建兰陵伯庙,随着荀庙的建立,这使得荀子去世1年后,终于有了在圣贤行列被朝廷册封的爵位。清道光30年间(—年)补建荀子墓碑,概述荀子生平。清光绪三十年(年),山东巡抚周馥自己捐银勒石纪念。年修临沂县志载:“《地形志》兰陵有荀卿冢。故城东南二里,环墓皆祭田,近为人侵蚀殆尽。”年,兰陵荀子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苍山县(今兰陵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荀子墓进行修缮,封土周围用青石堆砌起高1米、周长米的保护墙。同时在墓冢周边用红砖砌起南北、东西各长80米、高2米的围墙,保护面积为平方米。
如今的荀子园为年扩建,园内已广植树木,成为祭祀荀子、传承荀子思想、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圣地。墓园区前有三道牌坊,分别是博雅坊、知明坊和长青坊。其中博雅坊楹联是:
天下表仪存者神过者化,
君子法式受之清习之明。
上联出自荀子《尧问》篇,系荀子的弟子评价荀子说:“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意为当今学者只要领悟荀子的部分思想,就可成为天下的榜样。下联出自荀子《解蔽》篇:“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大意是:一个人的心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清彻澄明。他对万事万物的形迹都能看得到,都能进行评判得能准确到位。
“后圣殿”正中立有荀子像,荀子四大弟子李斯、浮丘伯、韩非、张苍侍立于左右。大殿四壁为荀子生平和思想介绍,大殿后即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荀子墓。10月9日,与会专家学者在荀子园参加祭荀大典时,后圣殿上空还出现奇异天象,祭祀刚开始时,大殿上方祥云薄覆,状如圆盖,等到祭礼快要完成时,天空的祥云又散向四方,变成了一片祥云环绕的圆形瓦蓝天空,祭祀人群中见此状一片惊叹,有不少人还用手机录下了这一奇观。
兰陵萧氏多才俊
兰陵期间,县文管所王树栋先生陪同我参观了兰陵萧氏文化园,拜谒了萧氏祠堂。萧氏文化园是在萧望之墓园基础上扩建的,占地面积亩,主要由牌坊、宗祠、东西配殿、碑亭、御路、挡墓门、停车场等。牌坊上有“天下萧氏一家亲”、“兰陵衍派”等题刻,东西配殿为萧氏文化展示内容。年,“萧望之墓”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到4千多年前古代部族首领帝喾,号高辛氏。商朝末年,商汤的裔孙封萧(今安徽省萧县)为商的附庸国,并以萧为姓。西汉初年,沛县萧何因辅佐刘邦称帝,居功至伟,任为辅佐大臣,后封为鄂侯。萧何的孙子萧彪,官至谏大夫,被免官后,徙居于兰陵中都乡中都里,即今天兰陵县的小仲村。萧望之(公元前一前41),字长倩,出生在兰陵中都里(今兰陵镇),系萧何的六世孙,萧彪的玄孙,官至太子太傅。宣帝病重,遗诏辅政。元帝即位,望之以师傅见重,多所匡正,人称“一代儒宗”。但终因刚直不阿,被宦官所害。萧望之死后,汉元帝赐予重金,派大臣扶柩送回兰陵予以厚葬。
萧望之的孙子萧绍,官至御史大夫左御史中丞,晚年弃官携眷属返回兰陵,居住在今兰陵东北的村中,以萧氏的墓冢为村名,称萧冢村。到清朝时,取其谐音,称小中村。新中国成立后,因与大仲村相对应,称为小仲村。萧望之的十四世孙萧整,是东晋时的淮阴令。时值晋乱,他在大兴元年(年),将小仲村的大部分萧氏头面人物及眷属迁徙到今江苏武进县城东。徙居武进县的萧氏不忘桑梓,将居住在城东里易为故乡之名,这就是历史上所称得南兰陵。
萧整的裔孙,也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道成(—),即齐高帝,是南朝齐的建立者,史称萧齐。萧道成博涉经史,多才多艺,但不幸早逝,终年56岁。他有19个儿子,除了4个儿子早亡外,长子萧赜嗣帝位,次子萧嶷封王拜相,其余也都被封王。齐朝立国24年,传位四代,共七帝。萧望之的裔孙萧衍(—),即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建立者,史称萧梁。萧衍更是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年纪轻轻就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与当时富有文才的沈约、谢朓、王融等人,被称为“竟陵八友”。萧衍即位后,国号梁,是为梁武帝。萧衍还是一位文学大家,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我国第一部围棋著作《棋评》,就出自萧衍之手。萧衍年老时看破红尘,从儒家转向佛家,把儒家的“礼义”标准、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果报”理论融为一体,推动“三教圆融”,诏令佛教为国教,尊崇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为南朝的“三圣”,并亲自传经布道,广建佛寺,我国汉族佛教徒吃素的历史就始于梁武帝萧衍。也正是由于萧衍笃信佛教,怠于政事,最终招致乱局,酿成大祸,一代天才皇帝萧衍,在86岁时死于非命。萧衍在位48年,育有八子,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三子是简文帝萧纲,七子是元帝萧绎,其余儿子皆封王。梁朝立国86年,传位五代,共十一帝。
从萧齐建立,齐梁更替,西梁残存,到隋文帝废掉梁国,至萧铣反叛隋唐失败止,历史延续年,萧氏先后称帝者共27人。因萧道成、萧衍均出生在南兰陵,于是当地人把南兰陵俗称为“齐梁故里”。宋朝时改为“万岁镇”,清朝末年又改为“万绥”,今江苏省武进县万绥乡,便是历史上的南兰陵旧址。
入唐以来,南兰陵有十人任宰相,其中仅南朝后梁孝明帝萧岿之后就有八人人阁:萧璃,唐高祖武德元年()拜相;萧嵩,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拜相;萧华,唐肃宗上元二年()拜相;萧复,唐德宗建中四年()拜相;萧俛,唐穆宗长庆元年()拜相;萧真,唐懿宗咸通五年()拜相;萧仿,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拜相;萧遘,唐僖宗中和元年()拜相。另两位萧姓宰相是萧至忠、萧邺。欧阳修、宋祁曾称赞其“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后代乃书“八叶传芳”于门匾,以示家族荣耀。公元年(天宝七年),唐玄宗下诏:将萧望之列为国家祭祀的16位忠臣之一,令郡县长官随其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有唐一代、萧氏除了拜相十人外、尚有一大批人活跃于朝野内外、或居庙堂、或典州郡、簪笏朱紫、络绎不绝、名登新旧唐书的不胜枚举。因为兰陵是萧氏家族最引为自豪的发祥地,故萧氏以兰陵为郡望,称“兰陵衍派”。
“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之仲子萧祯,在任江南节度使时,因父蒙难,隐居安徽歙县篁墩,为避祸害,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凡江氏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萧江全谱》)。自萧祯易姓江后,江祯即为萧江一世祖。二世祖江董是江祯的长子,因其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水路皋径,成为婺源萧江始祖,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迁来云湾,子孙逐渐繁衍成为云湾的巨族,故改云湾为江湾。江泽民的祖籍地是江西省婺源县的江湾村,经考证,江泽民是萧江第三十六世孙,萧望之的第六十七世孙。江湾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上,雕刻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江湾”两个大字。
如今,兰陵县正在以辉煌的萧氏家族文化为内涵,倾心打造集萧氏族人寻根祭祖、名人祭祀、萧氏家族文化展示与体验为一体的萧氏家族纪念旅游区。我期待着下次的兰陵之行,能够更多领略萧氏文化的风采。
(年11月25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