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国学经典最具智慧的古文和哲理名句,字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读]
尊重所有人,比如孩童。尊重所有有道理的论述,即使说出这句话的是个孩童。
两个小孩子在讨论太阳距离的远近问题,孔子是一个智者,面对两个小孩子的议论,他没有轻视,仔细倾听后,认为他们说的都十分有道理,所以没有轻易判断谁对谁错。
尊重来源于内心的修养,我们的判断来源于议论是否正确,而不是“看人下菜碟”。我们应该尊重所有有道理的论述,尊重他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解读]
人欲辱人,必会自取其辱。
晏子是齐国人,身材短小,口才出众。他出使楚国时,楚王几次羞辱晏子,都被晏子巧妙的回击,楚王落得个自取其辱。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人以消费他人的缺点、窘迫之处,以达到羞辱他人的目的,保持或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孰不知,你在羞辱他人的时候,也体现出了自己人格中的缺陷。
俗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读]
所有的伟大的工程,都是一步步完成的。只要有信念,坚持不懈,就会达到目的。
愚公想要移山,却被邻叟嘲笑异想天开,愚公说:“我子孙万代都坚持做这一件事情,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所有被嘲笑异想天开的梦想,在无数的努力之后,终会实现。
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读]
陋室不陋,来源于内心广博的学识和所结交的益友,而非豪华的外表和装修。
刘禹锡写下这篇古文时,正是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安徽和州为通判时,当地知县故意为难他,给了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以证“陋室不陋”。
任何时候,改变人的是心境,而不是环境。让人欣慰的不是房间大小,而是学识广博与否。如果我们也有刘禹锡的乐观与通达,那么,居于任何困难的环境,都能像他一般:陋室不陋。
《田忌赛马》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解读]
田忌一心求胜,若想场场都赢,用同等水平的马去比赛,则结果无法预知,可若用自己的下等马去斗对方的上等马,输一场比赛,则必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放长线才能钓大鱼,当事情进入死胡同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说不定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塞翁之马,焉知非福。人生就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淡然的面对一切,才有机会得到生活的馈赠。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解读]
学习是顶顶重要的事。而且,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因为学生比自己优秀,就妄自菲薄,学习有早有晚,有差距很正常,只有保持一颗永远好学的心,才能不断进步。
人生在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情,在面对新生事物时,保持一颗好奇的心;面对困境时,保持豁达的胸怀。
任何时候,尊重他人,不论是言行,还是人格。遇事疑难时,换个方法去解决……如此这般,我们才会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1、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ù):错误。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解读:灾祸啊是幸福的依靠,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廪(lǐn):粮仓。实:充实。
6、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醴(lǐ):甜酒。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
砺(lì):磨刀石。
1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1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17、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20、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解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2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23、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运行,运转。健:强壮有力。
2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28、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
2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须臾:一会儿。
30、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31、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3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34、百闻不如一见。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35、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晋·傅玄《傅子·口铭》
解读:病是从口里吃进去的,祸是从口里说出来的。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说话不注意会招来祸害。处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
36、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第二个“不”亦作“焉”。
童学馆课程简介
01幼儿-智多星班
学数学,思维大于计算。
一个数学好的孩子,重点不是好在计算,而是好在思维。
而一个思维能力强的孩子,不仅可以学好数学,在各科都会更强。
童学馆全新智多星课程,以培养孩子数理思维为核心目标,让孩子触类旁通更聪明,成为智慧出众的君子淑女。
02幼儿-诗文通班课程,运用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结合心理学与脑科学,全面开发孩子右脑潜能,让孩子掌握三大记忆方法,小时轻松记住00字经典,做文化底蕴深厚的君子淑女。
03幼儿-文曲星班课程,从文化与品德两个方面,通过国学经典丰富孩子文识的同时,教孩子做人与懂礼,做文礼兼修的君子淑女。
童学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吸纳西方最新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打造教学十二法,带给孩子寓教于乐、多元益智的国学课堂。
童学馆2-12岁儿童阶梯课程体系,围绕国文、国艺、立德、益智四大主题,帮助孩子塑造良好品格的同时,开发孩子全脑潜能,实现心脑并育。
童学馆
童学馆课程
幼儿-智多星班:聪明竞争反应快(数理思维课)幼儿-国画通班:水墨写意创意美(国画启蒙课)幼儿-文曲星班:知书达礼有涵养(文礼综合课)幼儿-智多星班:聪明竞争反应快(数理思维课)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七)——童学馆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论语合集》
《论语》合集(一)《论语》合集(二)《论语》合集(三)《论语》合集(四)国学经典诵读
弟子规全文朗读解释国学经典《道德经》动画+全文高清朗读,收藏起来经常读读!绝妙《千字文》,经典珍藏!《三字经》全文诵读,一定给孩子留住的!《了凡四训》电影完整版--献给勇于改变命运的人,强烈推荐观看学习!邻邻Home童学馆负责人:李老师课程试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