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下
政协文史资料
年鉴县志
地情民俗
文化艺术书籍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诸子百家(下)
道法自然是道家学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庄子将这种思想发扬得更加绮丽多彩,庄子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庄子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但与孟子的积极入世相比,庄子的思想完全是出世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炎炎夏日,童子抵树根而眠,庄周坦胸仰卧石榻,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这是元代刘贯道所做的著名的《庄周梦蝶图》,图中描述的是《庄子·齐物论》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翔,自由自在,一梦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迷惑了,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这就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庄周梦蝶的故事,生活在战国末期的庄子,深深地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主张追求精神自由,而在现实生活中则要讲究无用之用,随波逐流,才能保全自己,体现了一个学者在乱世的无奈。
蒋重跃,北师大历史学教授,先秦学术思想是他的研究方向。
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蒋:要是我梦到的话,我都会感到非常愉快的,他认为这种叫物化,什么叫物化呢,就是用物象的形式的一种变化,什么东西以物象的形式变化呢,是道,道就是世界的本源,我们说一切从哪来的呢,那个来源处就叫道,第二个,道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世上的每一个事物,每一类事物,它的背后,决定它是什么的那个东西,就是道,因为我们说高大上的时候,我们是站在一个角度说的,我们说卑贱的时候,我们也是站在一个角度说的,如果我们换了这个角度,换了这个位置,高大上还是高大上吗? 庄子祠安徽省蒙城市
安徽蒙城,这里是庄子的故乡,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在传播,有一天,庄子和朋友惠施一同到濠水游玩,庄子看着水中自由游动的鱼群,感叹说,这些鱼游得悠闲自在,一定非常快乐,惠施说,你不是鱼,哪里知道鱼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自然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说法,你问我,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的,我是在濠水之上知道鱼的快乐的,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濠水之上的那次著名的辩论,庄子困于现实,羡慕鱼群的自由自在,有感而发,在感悟上,庄子显然十分超脱,但是在辩论上,他却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名辩高手惠施。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作为魏国的相国,当纵横家张仪展开连横行动时,惠施也在推动合纵抗秦之策,但在对抗中惠施处在了下风,他曾在张仪的逼迫下改装易行,仓惶逃出魏国,不过,在学问上他远胜张仪,留下了自己的声名,惠施知识渊博,庄子说他的书有五车之多,有一个叫黄缭的人,问惠施天不会掉下来,地不会陷进去的原因,以及风雨雷霆的发生,惠施想也不想,脱口而应,但惠施是如何回答的,史书没有记载,而惠施的著作大部分已经失传,惠施的答案自然也不得而知。
战国时期,包括惠施在内,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积极于探讨名实问题,长于辩论,他们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命题,如卵有毛,犬可以为羊,火不热等等,然而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说法,包含了朴素的逻辑学和辨证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辩者被后人称为名家,其代表人物除了宋国的惠施之外,还有后期的墨家和赵国的公孙龙。 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县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灵宝县的函谷关,两千三百多年前,当人们已经把老子乘牛过函谷关奉为一个紫气东来的传说时,另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来到了函谷关前,只是这位乘白马的人并没有受到如同老子般的礼遇,相反,他被看守城门的秦国卫士拦在了城门之外,这个人叫公孙龙,公孙龙与惠施同样好辩,当时赵国的马匹流行疫病,为了防止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在函谷关口贴出了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赵国的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要入关,关吏说,你可以入关,但是你的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住了,公孙龙说,白是指颜色而言,马是指名称,名称和颜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不是马,关吏被公孙龙的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居然放他的马过关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但是白马非马确实是使公孙龙名声大噪的命题,公孙龙的理论力图把物体的概念和物体本身区分开来,其中包含了逻辑学方面的探索,但是他过于强调概念的存在,使自己陷入了诡辩。
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蒋:在我们的历史上,这一派的贡献被大大地贬低了,最后没人理解了,没人用了,我们考虑问题,怎么才能把问题说清楚呢,重要的是我们懂不懂概念思维,能不能把概念,把事物做概念式的理解,如果我们有这个本事的话,我们会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政治啊,治理国家呀也是要说清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家会对政治有大用的,可是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这里是北京密云,古为燕国渔阳郡,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一位稷下学者的神奇传说,这位学者名叫邹衍,相传邹衍在辅佐燕昭王时的一个春季来到密云,见此地依然还是冬天,寒气太盛,草木不长,百姓生活很苦,于是他便在密云的一个山头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连吹了三天三夜,邹衍吹律之后暖风随即而来,阳光明媚,冰消雪化,农民赶紧耕地下种,这年庄稼长得特别好,五谷丰收,邹衍又从全国找来了许多当地缺少的良种,教给农民识别,教他们不同的耕作方法,从此这里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为了纪念邹衍,当地老百姓曾经修筑邹子祠,数千年过去,曾经香火繁盛的邹子祠早已难寻踪迹,但黍谷山上不断变化的光影之中似乎依然能看到这位战国时期可以尽言天事的阴阳家学派代表人物邹衍的身影,邹衍吹律的背后其实是利用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邹衍就是一位主张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学者,邹衍喜欢谈天事,创立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后来被用为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邹衍在总结了前人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想象,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假说大九州说,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在中国之外,还有九个像赤县神州一样大的州,合成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又有九个,周围有大瀛海环绕,这才是八极,在那里才有八个方面的终极之处,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世界的思考。
子曰,学而时习之……
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而在曲阜的孔庙的祭孔大典最为热烈。
孔庙山东省曲阜市
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后人认可的历朝历代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们中间有孔子知名的七十二弟子,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这些陪祀者数量最为庞大的时候有多人,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圣,然而当人们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给万世师表的孔子以及诸多儒家大贤的时候,更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亚圣孟子的大儒荀子却不在其中,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当时最知名的学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没有出现在孔庙配享的塑像中并不是疏忽,而是他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荀子名荀况,是赵国人,出身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荀子却心向儒学,也是因为出身三晋,荀子的儒学有了不同寻常的法治的色彩,他也更看到了人心之恶。
荀子文化园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 和孟子提出性善论讲究仁爱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统治者要隆礼重法,以外在的法规来规范人民,荀子一改儒家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这使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蒋:这个儒家讲什么呢?讲天命,天理良心啊,荀子正反了,天你是自然的天,天理何在?人呢?人有性恶呀,所以他有性恶论,那很自然的,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觉得天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你这两条就很难跨进孔庙的门槛了。
孔庙山东省曲阜市 虽然荀子以及他的学说没有被孔府承认,甚至不能到于孔庙之中,但荀子的思想却从来没有离开儒学的发源之地,在他灵魂深处生长的思想之树宛如孔庙之中苍劲的银杏,两者同样枝繁叶茂而又相通相融,生生不息,事实上,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庙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荀子教出的学生数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所诟病,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他们声名显赫,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他们为此后的王朝提供了一套缘法而治的统驭之术,他们的名字是李斯和韩非,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和老师荀子一样,韩非子的学说也融合了诸家之长,不过在取向上,韩非子抛弃了老师倡导的礼义,转而宣传法治,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没有法令,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也不能治理好国家,而受到法令的约束,即使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也不会把国家乱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而且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百年难遇,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也是世所罕见,大部分的国君都是中人之资,一个中等的国君守着法来治理国家,就好比一个笨拙的工匠守着规矩尺寸来做工,怎么也是大致不差的,韩非提倡君主的极端专制,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 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蒋:也算是一个历史的一个吊诡吧,是吧?儒家培养两个学生是法家的大人物,最后呢做了一些对于整个学术发展,包括儒家非常不利的,反对儒家反对的最激烈的,所以你像商鞅《商君书》里面反对六种人,叫六蝨,六种蝨子,毒虫,害虫,其中儒家在里面,到了韩非《五蠹》,《五蠹》儒家在里面呢,儒家成了首当其冲的要去除的一种人,法家对这个诸子百家啊,百家争鸣啊,怎么说呢,或者叫终结者。
战国法家反对思想自由,但是法家本身却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对自然、人性、政治、社会等做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法家的政治实践让其学术思想逐渐落实成为一种在当时看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当然,其也为随后的统治者在治国中采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基础才能长治久安提供了可供反思的明鉴,轴心时代的中国,既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众说融汇的时代,所谓百家,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战国时期学者们各执一说,既相互批评又相互交融,用百家争鸣这样的词来形容并不夸张。 稷下学宫遗址山东省淄博市
两千多年之后,曾经建高门大屋,有康庄之衢的稷下学宫,早已变成了眼前的一抔黄土,但这黄土孕育和见证了那样一个诸子蜂起,百家迭出的精彩时代,即便此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私学被禁止,即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了千古绝响,但是,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于千古流传的丰富典籍,而且绵延不绝地影响历代文坛士林,他们一起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以及未来。
温馨提示:雁展印务设计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共享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