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陆九渊心学二十讲01总书记为什么点了陆

发布时间:2021/8/11 11:56:22   点击数:

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年5月在谈到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时,毛主席又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乌龟壳到现在,都要进行研究、总结。”习近平在孙中山后面加了一个鲁迅,一共列举了从孔夫子到鲁迅的5位思想大家。

我数了一下,其中有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这7位或是江西籍或在江西工作生活过,陆九渊则除在京城和荆门逗留、工作一段时间外,一直在江西生活,是真正的江西老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宏大辉煌;杰出人物灿若群星,不可胜数。那么,几千年间的思想大家,总书记只点了5人,为什么就有陆九渊呢?

陆九渊是个什么人呢?

陆九渊(-年)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江西临川(今抚州)金溪人。年生,字子静,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中过两次举,赐进士出身,做过几年官,年病逝于荆门军的任上。

看陆九渊的这份简历与事迹,人们会想:按常理说,陆九渊不会有这么大的知名度,怎么也进入不了中国思想大家TOP5呀。因为——

一、陆九渊的寿不长。他只活了54岁,创立心学后的传播期短,影响力有限。大凡圣人命都比较长,比如,孔子7岁,老子岁,庄子83岁,孟子83岁,荀子75岁,与陆九渊同时代的朱熹也活了70岁,寿命长,著书立说、教育学生传播思想的时间就长,影响也就大。如果命不长,即使有顶尖的思想,其传播范围、社会影响也会受限。

二、陆九渊的官不大。有人会说,王阳明也只活了57岁,可见寿命长短并不是一个决定因素。此话不错,可人家王阳明官当得早呀,8岁中进士后,当年就“观政工部”,在中央部委见习上岗,第二年就转为实职,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六品了,以后更是有多岗位锻炼,履历完整,经历丰富,中央部委、龙场驿丞、庐陵县令、南赣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还兼任过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虽然是挂名虚衔,但级别在那儿呀。就是朱熹,也当了皇帝的老师、官至浙东巡抚。如果是官员、特别是大官,学者的政治理念、学术思想不但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还有上报的渠道,可能被朝廷采纳,自己在领导岗位上也有施展的舞台。而陆九渊的仕途就不太显赫了。虽然早慧,从小就聪明过人,4岁问天,14岁悟道,可34岁才中进士,当官就更晚,光候职就等了近10年(中间有过两次任命,都因种种原因不能到任),直至44岁才担任实际官职,官当得也不大呀,时间也不长,他一生的仕途生涯就是在国子监和敕局4年、荆门1年半,连头带尾总共6年吧,发挥政治影响力的空间实在是不太大。

三、陆九渊的家世不显赫。陆九渊的父亲也不是什么贡士、进士,不是什么官员,甚至地主都不是,家里只有十来亩菜园,靠六个儿子里的两个儿子一个开药店、一个开塾馆为生,算个乡绅吧。不像“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张栻出身官宦世家,就是朱熹、王阳明虽说不上了是代代做官,至少父辈是做官的。朱熹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官到吏部郞,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不但是进士,更是状元,官至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所以,朱熹、王阳明都是出身官宦家庭,天生就有眼界宽、站位高、背景硬、人脉广的优势。而陆九渊则没有这一切,甚至也不是名校毕业,又没有名师指点,更不是官二代官三代的,没有靠山可靠,人脉可续。

四、陆九渊的书不多。他本人不重著述,一生只留下少量的诗文,只有《论语说》、《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易说》、《孟子说》等几篇经学讲义,其他大多是与诗友论学的书札和讲学的语录。经过多年的流传,到目前已定型有《陆九渊集》36卷。不像王阳明走到哪里,又是讲学谈观点,又是写诗写日记,留下了许多文字记录,再加上王阳明也重视著述立说,亲自编辑的古本《大学》、撰写《大学问》、《朱子晚年定论》等著作,特别是学生们勤奋,把他的讲学迅速整理、不断整理、不断刊印,比如,王阳明还在赣州的时候,门人薛侃就把徐爱编的《传习录》付印出版了,那年是年,王阳明才47岁。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全3册,再加一部年出版的《王阳明全集补编》,达1万多字。朱熹更是了得,现存著作共5种,余卷,总字数万来字,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巨大。

五、陆九渊的学生高官学者少。俗话说:“薪火相传”,古代社会,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手段,所以,著书立说和开馆授徒,对于提高自己思想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学说深刻,跟随的学生就多且好,学生的数量多质量好,老师的影响力也就大。相比之下,陆九渊的学生更多的是地域性的、平民性的,而朱熹、王阳明的学生则是各省都有,是全国性的,且在中央部委、省市县各级的官员都有,因此,这些学生对各自老师思想的宣传与传播直到的作用,也就有相应的不同。在这一点上,陆九渊也是不如朱熹、王阳明的。

总之,从这五点情况来看,陆九渊似乎都会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陆九渊特别牛,牛气冲天,尽管有上述不利因素,他仍然荣登中国历史思想大家名人榜,而且是当之无愧,没有任何争议。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朝廷和官方给予的各种各样的国家表彰或称号来看。现在陆九渊的家乡,江西抚州金溪县陆坊村的“大儒家庙(陆氏宗祠)”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匾,那都是历代皇帝的赐匾和历史名人学者的题匾。大约有:

他生前39岁那年,即34岁考上进士后的第5年,年(淳熙四年),金溪知县苏森上报青田陆氏家族之事,孝宗皇帝赵眘赞扬说:“陆九渊满门孝悌者也”,并御赐“崇正学尊”。

年(南宋嘉定十年)三月二十八,宋宁宗赵扩颁旨,赐谥“文安”。代表了当时朝廷对陆九渊一生的评价[1]。

13年(绍定五年)秋闰九月初八,宋理宗赐“象山书院”匾额。

14年(淳佑二年),即在上次表彰的10年后,宋理宗赵昀下诏旌表为“金溪陆氏义门”,以及表彰“陆氏义居已历十世,多人合灶吃饭”。

后来,宋理宗敕封“儒门”。

元世祖忽必烈敕封“光角名贤”。

年(明正德十六年),御赐“百世大儒”,在金溪县衙前建立起石牌坊[]。

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朱厚熜将陆九渊列入孔庙先儒,接受祭祀。

清康熙敕封“道脉”。

清乾隆弘历御赐“亦赞孔孟”。

这些表彰或称号,反映了陆九渊在历史上的政治待遇与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陆九渊的著作文集的刊印、祠堂的建立来看学界和民间的评价。

陆九渊的著作第一次面世是在他去世后1年后,即年(开禧元年),由他的儿子陆持之编成《象山先生全集》8卷、外集6卷、由陆九渊的大弟子、守谟阁学士杨简为序。两年后,由陆九渊弟子、抚州郡守高商老在抚州的府学(郡痒)临汝书院刊刻成书,其跋云:“先生之书,如黄钟大吕,岂可不传耶?”从那以后的多年,陆九渊的文集不断被刊印,单是有明一代,就不少于11次刊印陆九渊的文集和语录(分别为、11、、、、、、、1、)[3],清雍正时直隶总督李绂断句评点《象山全集》,乾隆时收入《四库全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两次出版《陆九渊集》。

陆九渊文集的反复刊印,不但极大地传播了陆九渊的思想学说,也说明陆九渊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比如,陆九渊文集的第二次刊印是在11年(嘉定五年)秋九月,陆九渊学生江西提举袁燮(-16,字洁斋、叔和,谥正献)因为临汝书院刻本尚多缺略,增补调整为3卷(正集8卷,外集4卷),刊于江西提举仓司。《宋史.艺文志》称此版为《象山集》,“流布海内,人无智愚,珍藏而传诵之。”

年(元至正六年)元朝侍御史刘沙刺班伯温奉旨巡抚“宣慰山南”,得知宋陆九渊治荆门之事,十分感动,就请当时的荆门州守郭秃满歹为陆九渊“择地而祠之”。年上半年建成。这样,在陆九渊逝世后的年,荆门修建了第一座陆文安公祠(也叫陆夫子祠)。祠中有一块石碑,上有虞集撰写的《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这年八月,刘沙刺班伯温巡陕西道,过荆门,看到陆公祠已建成,就示意知州郭秃满歹派人进京请大学士虞集为陆公祠作记,接着伯温自己又修书嘱请虞集。

虞集(17-)是元朝的大学者,一生赋诗千首,撰文万篇,文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椁、杨载并称“元诗四家”,“为一代所宗”(黄宗羲、全祖望:《守元学案》)。虞集也是江西临川崇仁人,与陆九渊是同乡。接到伯温的邀请后,十分乐意。虞集在《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中尽显文采,1多字,汪洋浩瀚,一气呵成。肯定了陆九渊的地位,认为以陆九渊心学为代表的“江西之学,有得乎孟氏‘先立其大者’之一语而恢弘之”,认定陆学上承孔孟,是儒学正宗。再肯定陆九渊“前乎此盖未之有也”,说明陆学的创新性,空前性。高度评价了陆九渊的现实意义,对陆九渊予以高度赞扬,赞其功高日月,学比孔孟。“天地之大,先生之大;日月之明,先生之明;四时之行,先生之行”[4]。“先生之言,为上下万世之远,东西南北之表”!

当然,考察陆九渊的历史地位,更要注意历史上的各种国家表彰、官方认定、学界评价是怎样下评语、作评论的。

1、从人品道德的角度看,陆九渊是道德模范

陆九渊生前身后都没有什么非议、争议,一直就是公认的模范官员、道德楷模、文化精英、思想大儒,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朱熹生前还碰到过“庆元党禁”,王阳明更是在争议中成长,死后入祀孔庙更是一波三折。陆九渊虽然也受到权相王淮的排挤,但总的来讲,没有卷入什么大的政治风波。

陆九渊死后3年,也就是年(嘉定八年),宋宁宗下旨赐谥,给个什么谥号呢?就命太常博士孔炜先提出一个意见(谥议)来。孔博士认真研究了一番,提出建议说:陆九渊这个人“生而颖悟,器识绝人”,“其学务穷本原峭为章句训诂,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唯孟轲氏书是崇是信”,谥号就给个“文安”吧。皇帝又命请大夫行尚书考功员外郞丁端祖予以审核、复议。丁员外郞不敢马虎,对孔博士的建议来回研究,最后提出复议,评介更高,说:陆九渊这个人“言行相符,表里一致”,其言论观点,古往今来都是超群的(“其吐辞发论,既卓立乎古今之见”),至于从政处事,实际操作,又平实而不迂腐,周到而不急躁,既合情,又合理,还很有创新创造,没有丝毫的因循守旧的痕迹(临政处事,实平易而不迂,详审而不躁,当乎人情而循乎至理,而无一毫蹈袭故之迹)。像陆九渊这样的人,在我国的大儒里,真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呀(“若公者,在吾儒中真千百人一人而已”)。所以,给他“文安”的謚号,确实不过分呀。就这样,年(南宋嘉定十年)三月二十八,宋宁宗赵扩颁旨,赐谥“文安”。

这样一个反复斟酌、评议的过程,不但说明了当时朝廷对陆九渊的看法,也说明了当时大家对陆九渊的评价共识。由此看出,皇帝的表彰反映了陆九渊获得的政治地位与政治评价。

学术界文化界的评价也是如此。如11年,陆九渊文集由袁燮第一刊印,袁燮在《序言》评价陆九渊为“学者之北辰泰岳”。明初的宋濂也说陆九渊受到后世学者的仰视:“昔我临川,学者所宗。仰视陆子,其犹神龙。驾风鞭霆,雨于太空。被其泽者,硕大而充。”[5]

、从家族地域的角度看,陆九渊是江西之学的代表

今天在金溪陆坊村大儒家庙的大厅正中,挂着著名学者宋濂题写的匾额:“骊珠世家”,可谓珍品。

宋濂(0-),浙江金华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的文章写得好,人称“一代之宗”,他还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浙东四先生”之一,朱元璋称他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当然,宋濂的这块匾额是对陆九渊家族的赞誉,但是,宋濂是因陆九渊而对陆代家族的赞叹,宋濂称赞陆九渊“远探圣髓”,“金溪之山,翔跃犹龙。下有学宫,灵气所宗。笃生大贤,惟我陆子。”[6]你看,陆九渊被称为“陆子”,与孔丘被称为“孔子”、朱熹被称为“朱子”是一样的,后来,就连王阳明也没有被称为“王子”,当然也许是宋以后的大儒就一般不称为“子”了。

虞集在《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就说“江西之学,有得乎孟氏‘先立其大者’之一语而恢弘之”。这明显认定陆九渊是“江西之学”的地域代表。

3、从孔孟之道的角度看,陆九渊是儒学的百世大儒

吴澄(-),活了85岁,身历宋元两朝,与许衡同为元代最有声望的学者,人称“北有许衡,南有吴澄”。吴澄出生时,陆九渊刚逝世56年,而吴澄是临川崇仁人,崇仁县离陆九渊家乡金溪县,相距不远,吴澄对陆九渊的思想、事迹是再熟悉不过了。吴澄对陆九渊有专门论述和评价,说陆九渊的“以心为学”代表了从尧舜到周敦颐程颐程顥的儒家正统。“以心为学,非特陆子为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思、孟,以逮邵、周、张、程诸子,盖莫不然。”吴澄的论证过程是:自尧舜一直到周敦颐二程诸子都是“以心为学”的,并不只是陆九渊一人这样,而儒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以心为学。因为对儒家而言,所求者无非“道”也,《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而“道之为道,具于心”,吴澄提出反诘:“岂有外心而求道者哉?”吴澄是向人们表明:儒家自始至终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52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