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老丁说话之老丁读大学10
老丁继续读《大学》(10)
《大学》的开篇是“止于至善”,到终篇,曾子将落脚点也放到了“善”上,就整篇文章来看,曾子的谋篇布局能力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先看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毕竟这一部分依旧是“平天下”,而有资格“平天下”或者能够辅佐该项工作的人,要么是君王,要么就是国家的股肱之臣,所以,曾子引用《康诰》“惟命不于常”这句话,是要告诫统治阶级以及所有的管理者,“天命”不会总在“一家”,《荀子·天论》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西游记》里面美猴王那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颇能说明“唯命不于常”的道理。
那么怎么做才能常常葆有“天命”呢?曾子说:“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这里的“善”,与后面的“惟善以为宝”以及“仁亲以为宝”,还有《秦誓》那么长一大段所描绘出来的那种有雅量能包容、不专美能荐贤的人,都是对应《大学》一开篇所提及的“止于至善”,说到底,它们所描绘的都是那些做到了“明明德”,因此自然能够“亲民”,而且事实上已经达到了“止于至善”境界的、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平天下”不仅仅要推行“善治”,而且要贬抑“恶德”,遏制“恶行”、疏远“恶人”,因此,曾子以“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这几句话,回应《论语·里仁》提出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要再次提醒一下,我们在阅读《大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文对照着来读,比如在这一段里面,在曾子看来属于违背人性的一种行为:“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肯定会迎来灾祸!而这个道理其实就在前文中刚刚提及,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按照“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的逻辑,曾子自然得出了他关于君子何以拥有“平天下”之德行操守的结论:忠信得之,骄泰失之——“忠信"是儒家"八德"中紧跟"孝悌"二字的,是从家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之后,一般的家庭伦伦常也随之上升为职业伦理与交往伦理。很显然,曾子是完整而且系统地继承和贯彻了孔子尊老孝亲忠君爱国思想。
《大学》最巧妙的地方,就在这么一个一直都在强调修养、修身的文本,最后却落脚到了“财”和“利”上,并且不厌其烦地阐述了如何“生财”甚至怎样“发财”的道理。
然而,必须要认清,曾子谈论财与利的目的却不是阿堵物本身,而是前文所提到的“有财此有用”,也就是“仁者以财发身”,其结论自然而然就是“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对照一下《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好一个“民无信不立”!
好一个“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上述文字部分与语音解读不尽相同,具体内容还是请听我的解读吧。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收听我的“荔枝”原创,
欢迎留言交流,谢谢!
老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