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人物考点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

发布时间:2022/4/23 13:10:54   点击数: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约公元前),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说”。

著作

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和后学撰写的内容。

观点

1.论教育的作用

从其“性恶论”观点出发,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2.论教育的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以之为自然和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所以他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3.论学习过程

荀子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且系统,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

他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真题精炼

1.(单选)下述观点,属于外铄论的是()

A.“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B.“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C.“儿童必须是教育经验的中心,所教的每件事都必须对儿童有意义。”

D.“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BB项出自荀子的《性恶篇》,大意为:人的天性,生来就喜好利益,顺着这个天性,争夺就会出现而谦让就会消失……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因此需要通过学习去改变,去矫正,即所谓“化性起伪”,而“伪”即后天的努力、环境和教育。这体现的是外铄论的观点。

2.(单选)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强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C题干的意思是: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故题干内容强调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完记得打卡点在看哟

别忘了分享给一起学习的小伙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67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