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酷说老子一指禅小和尚被师父砍掉手指后

发布时间:2023/1/22 8:27:09   点击数:
北京看皮肤科好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说,但说出来的道并不是永恒之道)

1

上一节我们讲到,语言工具论解答不了“道”这个终极难题,那么语言符号论能解决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语言符号论是什么意思。语言符号论认为,语言并不是物理性质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看得见、听得清、也摸得着的工具(比如声音和文字)。它只是一种心理印记,一种只存在于我们头脑里的符号。

比如说,当我对你说出“杨树”这两个字的时候,先是我的大脑出现一颗杨树(心理过程),默念“杨树”,然后大脑把信息传递给嘴唇(生理过程),最后嘴唇发出声音,通过空气再传递到你的耳朵里(物理过程)。

也就是说,我的语言是从一个头脑里的“概念”开始出发的,那么你是如何接收到你的信息呢?过程正好是反过来的:

先是“杨树”两个字传到你的耳膜(物理过程),然后耳膜又把信息传递给你的大脑(生理过程),最后你默念“杨树”,于是出现了一颗杨树(心理过程)①。

也就是说,语言传递到你这里,终究转化成了一个头脑里的“概念”。

2、

简而言之:

语言虽然通过物理和生理的媒介进行传递,但本质上来说,始终是一个从“心理默语”到“头脑概念”或者从“头脑概念”到“心理默语”的循环过程。所以语言不是工具,而是一个符号,一个形式,一种心理印记,一种大脑里的概念游戏而已。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给人的这种”心理默语“起了个名称叫能指,也叫音响形象;把人的这种”头脑概念“换了个术语叫所指,也叫概念②。

这样一来,语言的定义就变成了音响形象和概念——这两个心理性的东西相结合的产物③,而不是语言工具论所宣称的——语言是物理性的事物和心理性的概念名称之间的结合。不得不说,索绪尔的这个定义,彻底颠覆了西方两千年来的传统。

3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语言工具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

严格来说,它并不是对语言的定义,只是说出了语言的一个功能而已。

比如在“语言工具论”者看来,我们的思想没有“语言”这件衣服可穿,无非是像裸体人一样不能出门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错了!

错在哪里?错在前提!

因为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正是因为拥有独特的语言(语音或文字),创造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一步步进化成现代的智人。如果没有语言,人还能被称为人吗?恐怕不能!只能叫古猿。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的思想永远只能停留在“裸猿”状态。

所以,语言是我们的工具,这没错,但它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还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的尊严和重要组成元素。

语言,本质上是人的一部分。

它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工具——比如斧子、锤子、木棒或石头,而是内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是我们的血肉和骨骼。这,其实就是语言符号论的核心理念。所以德国洪堡大学创始人也是卓有建树的语言学家洪堡特(~)曾掷出一句名言:

“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器官。”④

如果解释的更形象一点就是:

“思想如意识,语言如肉身。”

也就是说,思想和语言是一体两面,不可二分。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没有意识只有肉身,不能称之为人,只能叫尸体;如果没有肉身只有意识,亦不能称之为人,最多只能叫鬼。

4、

总体来说:

在中国,语言符号论的思想萌芽初见于公孙龙子和荀子的著作之中,但后世除了唐朝的孔颖达有所应和之外⑤,并没有人再加以完善和发挥,一千年多年来几乎成了空谷之音。

而在西方,语言符号论反倒一直有人接力和交棒,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初发源于苏格拉底,流经摩迪斯泰学派,滥觞于克洛德朗斯洛的手里,汇集于洛克、莱布尼茨的脚下,到了孔狄亚克和洪堡特的书桌上开始初具规模,最后集大成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⑥。

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上,索绪尔是第一个公开站出来挑战“语言工具论”的人,也是第一个彻底将“语言符号论”的构建成完整体系的人,所以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对语言和思想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当的比喻,大意是:

语言的本质就好像水,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而形成,语言是由音响形象和概念结合而生成,如果单独提取出氢原子或氧原子,那么二者都不会具备水的特性。同样的道理,音响形象和概念二者不可分,单独拎出来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之为“语言”⑦。(音响形象和概念:即是“心理默语”和“心理概念形象”、“能指”和“所指”)

说到这里,“语言符号论”和“语言工具论”核心区别就开始呼之欲出了。

5、

㈠、语言工具论的核心思想是——言不尽意。

因为语言是工具,是思想的衣服,但衣服并不是人,好比圣旨能代表皇帝,但圣旨绝不是皇帝,所以言不尽意,言外有意。

㈡、语言符号论的核心思想则是——言尽意。

因为语言就是人的肉身,就是人本身,而不是一件披在身上的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谈论某个人的时候,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说的就是这个人的身体——其身高、体重、肤色、心脏、大脑和意识等等都是身体的固有属性,世界上不存在“身外之人”,同理,语言的世界里不存在“言外之意”。所以言尽意,言即是意。

那么,二者孰是孰非呢?

6、

其实,都有道理,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当然,因为都是从一种角度观察,也就各有局限。值得一提的是,言意之辨我国自古就有,最先发议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孔孟,到三国魏晋之际还曾引发过一场世纪大辩论,最后渐渐平息于六朝,可谓连绵起伏,不绝如缕。

简而言之:

三国的荀粲主张“言不尽意”⑧,西晋的欧阳建则提倡“言尽意”⑨。

显而易见,前者隐含着“语言工具论”的思想,后者暗合了“语言符号论”的理念。但是请注意,无论是言不尽意,还是言尽意,都逃脱不了“道可道非常道”的紧箍咒,这是为什么?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禅宗公案: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南宋成书的《五灯会元》本,一个是北宋时期的《景德传灯录》版,而这两个版本的寓意,我认为恰好分别隐喻了“语言工具论”(言不尽意)和“语言符号论”(言尽意)对于在面对“道”这个终极真理的困局。

7、

“小和尚被斩断手指之后,叫唤着跑出去,老和尚叫住小和尚,又问“什么是佛?”小和尚出于本能又举起手,结果发现手指已断,于是顿悟。"⑩

小和尚为什么会顿悟?因为他明白了手指只不过是一个用来指引人成佛的工具而已,无论它代表的是“一”还是“一切”,抑或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不应该执着和贪恋。就好比生活中有人用手把天上的月亮指给你看,你却一门心思盯着手指不放,岂不等于是守着一座金山却饿死街头的愚夫吗?

所以,手指树断,反生顿悟之根;执着灯灭,方见智慧之星。“一指禅”虽然不说话,但本质上依然是一种语言——无声有形的语言。手指即语言,见月而忽指,得意则忘言。

这不恰好就是语言工具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吗?

8、

“小和尚被斩断手指之后,叫唤着跑出去,老和尚叫住小和尚,小和尚回过头,老和尚突然竖起手指,小和尚惊异之余,恍然大悟。”⑾

小和尚为什么会顿悟?因为他明白了手指是人的一部分,也具足佛性。当一个人看着自己的手指参悟时,就会陷入“身在此山不识庐”的困局,而欲识庐山,必先跳出庐山,欲跳出庐山,必先忘掉庐山。所以老和尚最后竖起手指,专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像磁铁一样猛地将小和尚的心从“当下”给引了出来。

那一刻,小和尚跳出了庐山,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性,融入了天地宇宙的无限之中。

“手指”即语言,语言即人身,这不就是“语言符号论”的核心理念吗?语言存于人中,就好像人在道中。所以我们无法通过语言描述道,恰如我们无法用纸做的刀去裁纸,用豆腐做的刀去切豆腐。所以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

9、

综合来说,在表述“道”这个层面上,语言工具论面临的困局在于:

人们会误把月亮当手指。

语言符号论遭遇的悖论在于:

人们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那么第三种语言流派——语言本体论——是否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请看下一节的解读。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精研国学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写作70余万字。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提倡“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治学思想,目前代表作品有《酷说老子》和《酷说人性》两大系列连载。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绪论第三章》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一编第一章》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绪论第二章》、《普通语言学教程绪论第六章》以及《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一编第一章》、

4、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八章14》。

5、依顺序排列依次是:公孙龙《公孙龙子·指物论》、荀子《荀子正名第二十二》、孔颖达《尚书·序·正义》

6、依顺序排列依次是: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二克拉底鲁篇》、克洛德朗斯洛《普遍唯理语法前言、第一部分5》、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三卷第一章、第二章》、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三卷论语词》、孔狄亚克《论人类知识的起源第二卷论语言兼论方法》、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七章、第八章》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二编第二章语言的具体实义1》

8、《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载何劭《荀粲传》

9、《艺文类聚卷十九言尽意论(欧阳建)》

10、《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金华俱胝》

11、《五灯会元卷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77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