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在民本观的思想主导下,魏徵的含养百姓

发布时间:2023/2/16 11:10:34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民本观是魏徵在继承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初唐时期政治民生状态而提出的施政原则,主要方法是含养百姓。

魏徵民本观的思想基础是儒家民本思想,同时基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从社会现实出发,目的是维护初唐时期的社会稳定。

其民本观的内容包括重民、养民、轻刑等思想,描绘出初唐社会建设的蓝图。

思想渊源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内容之一,强调百姓在封建社会的重要作用,提醒统治者维护人民利益以巩固封建统治根基。

民本思想在夏商周时期就已见雏形,《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句,百姓是国家的基础,百姓安则国家安。《尚书酒诰》中亦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提醒统治阶级应当以百姓为镜子去考察政治得失,《礼记缁衣》“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君民有相同的利益。

可见当时社会已认识到人民在统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述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民本”二字,但已经出现许多“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例如《论语学而》中就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为政》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形成以民本为基础的“仁政”“德治”等政治主张。

之后孟子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对儒家的民本思想进一步阐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囊括了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的社会各阶层,是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美好愿景,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极大影响。

同时荀子亦有对民本思想的论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荀子认为“民”是封建社会的根基,统治者要想维护好自己的统治,就必须重视人民在政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封建社会的君主鲜少看重人民的意愿,“君权至上”的政治传统将帝王置于社会金字塔最顶尖,“家天下”的统治模式使得统治阶级把臣民看作附属品,“民贵君轻”成为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政治幻想。

贞观君臣大多经历隋末大乱,他们的起家与百姓脱不开关系,虽然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唐太宗深知人民力量的强大,但他仍会发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的言论,由此可见封建统治时期的民本思想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统治者更好地巩固统治。

魏徵的民本观从儒家思想继承而来,虽然提倡维护百姓的利益,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根基,这是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历史环境决定的。

含养百姓

魏徵的民本观承自儒家,具有鲜明的君、民和谐共生特点,是基于巩固封建统治目的之上而提出“含养百姓”的思想策略。

儒家的民本思想至隋唐时期已发展十分丰富完善,魏徵的民本观从前人继承而来,结合隋朝灭亡的教训和唐朝初期的社会发展状况,致力于创造一个君民协契的理想政治社会。

如何“含养百姓”,魏徵的思想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薄赋敛,轻租税”,“安堵黎元,各付生业”,“因民而教”。

(一)薄赋敛,轻租税

封建时期平民百姓对朝廷的期望值基本停留于政治清明、四海宴平的程度,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保证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

生产力低下使当时的平民百姓将劳动一年之后既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能够交付田租地税,同时储存下来一些余粮作为理想完美的生活状态。

由于社会生活条件有限,生存不易,因此赋税和兵役就成为古代影响甚至决定平民家庭生活质量的头等大事。

贞观初期,魏徵向唐太宗历数其“失信于民”的三件事,其中两件即为赋税和兵役,魏徵劝谏唐太宗在赋税和兵役上不可失信于民,不令百姓疲于徭役,而应给予人们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

在魏徵的民本观中,“薄赋敛,轻租税”是保证民心的头等大事,“脱有一谷不收,百姓之心,恐不能如前日之贴泰”,民心总是倾向于能给自己创造和谐稳定生活条件的统治者。

经过隋末战乱之后,初唐时期的百姓期待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隋炀帝对百姓劳役过甚,“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穷困”,同古代任何一个昏君的统治一样不堪,隋朝灭亡是人心所向。

魏徵的人生经历使他亲见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认识到隋炀帝对百姓的劳役降低了百姓对政府的期待值,再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生活极其不稳定,历经几百年不安定生活的人民十分渴望“治世”的出现。

因此他提出“大乱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的理论,治理大乱之后的社会就像吃饭一样容易。所以贞观初,君臣在“重民”上有共同认知,百姓亦期待过上安稳生活,由此唐太宗以仁德治理国家,重视百姓,才使得当时出现“频年霜旱,……偕老扶幼,来往数年,卒无一户亡去”的现象。

“薄赋敛,轻租税”解决的是百姓生活稳定问题,魏徵深知大乱之后人心思定,他这一治国理论的提出同样基于深刻的社会实践。

唐太宗即位之初,诏令“关中免二年租赋,关东给复一年”,魏徵亲见当时“老幼相欢,试歌且舞在路”,百姓人人欣悦。

之后唐太宗又反悔先前诏令,“待至明年,总为准折”,得知此消息的百姓“咸失所望”,政令反复降低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尤其在民众最关心的赋税、兵役之事上二三其令。况且此时国家安稳,增加赋税、兵役的做法“于财利则小益,于德义则大损”,导致人心浮动,得不偿失。

(二)安堵黎元,各付生业

如何提高统治者的民间声望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是魏徵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78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