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松柏何以为岁寒三友麟开祥趾

发布时间:2023/4/7 12:47:41   点击数: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雕,通凋,凋零。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荀子·大略》)《淮南子》:“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据难履危,利害陈于前,然后知圣人之不失道也。”

松后来与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松、竹的经冬不凋;梅的迎寒花开。因此三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其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和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孔子说,到了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春夏和暖季节,万物茂盛,百花盛开,松柏也不过如此,甚至并不起眼,毫无突出,从未与百花争艳。而到了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季节,唯有松柏挺然苍秀,支持危局,以待天时,迎接下一个春天。正如治平之世,人人相安无事,尽显风流,小人君子无异,看不出谁比谁坚强。只有到了遇事变,临利害,则有人或因困穷而屈身,或因祸患而变节。而另一些人,挺然自持,不变其旧,威武不能动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中华文化之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在国难亡国亡文化之时,总有那松柏之士,支持文化之危局,延续文明之香火,再迎接下一个春天。

本章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82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