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王道不争的政治信

发布时间:2024/1/17 17:34:07   点击数:

摘要: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王道信仰和政治信念,来自《老子》。在这一信仰和信念中,“不争”既是道德之性,又是工夫路径。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目标效验,非以“不争”的道德之性所不能。

犹如《孟子》首倡行“不忍人之政”一样,《老子》首创提出“不争”之政。行不争之政,首先在于后其身而不敢与天下人争利,其次要善为下而不敢与天下人争能,最后要不夺时而不敢与天下人争利。

不争之政,本于不争之德。之所以能不争,就在于寡欲知足,知足则不争;无为清静,清静则不争;从道因为,因为则不争。

不争之道,基于不争之德,并以之为工夫和路径,而达致“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王道目标和政治效验。“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天下归往的势所必然,天下乐推之以为王。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由道家《老子》开创了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王道信仰和政治信念,“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王道信仰,道出了达致“天下莫能与之争”政治目标的最好工夫和路径,不在于攫取、夺取之“争”,而在于“不争”。它的思想内涵在于:天下之得,不在争,而在于“不争”;取天下,不在于自取,而在于百姓与之。

只有行“不争”之德政,方能得天下心、用天下力,而百姓与之天下,或者说天下莫能与之争。坚定这一政治信念,就要求诸己而修诸身,行“不争”之德,以达致“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王道效验和目标。

一、不争之政

《老子》首创的不争之政,与《孟子》的“不忍人之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政”,是怀有恻隐之心以为济人所难的王者仁政,不争之政则是不争夺于民的德政。“不忍人之心”,是由内至外的恻隐和同情于人;不争之德,是由外至内的不与人争之义。

(一)不争则后其身。在《老子》思想中,不争就在于“不敢为天下先”,亦即是不敢先天下人之得而得。此一先人而后己的意旨,就是“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身后之”,就是“后其身”。

这里,是在君与民或者说上与下、己与人关系之间,界定先后的价值次序。“后其身”的后己,必然是以民为本,以人为先,其中内涵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旨。只有与民同乐,与民同利,方能不争。

不争的内涵,是基于人之所不愿者而不与之争,而衡量的标准就是人之所需所求。只有了解和掌握人民的意志和意愿,方能在不与之争中体现不争之德的内涵,因人以付人。

在儒家的王道思想中,有仁与利、义与利之辨。“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若是后义而先利,则是不夺不餍。“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大学》)。“以义为利”,就必谋求公利;“以利为利”,则必图求私利。以好义胜其欲利,则求利有节,而得之有道。

儒家倡导“上重义则义克利”(《荀子·大略》),而反对“上重利则利克义”。治世之道,不过是义胜于利;乱世之弊,就在于利克于义。在上与下的利益分割上,义者强调与民同利。这一“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的意旨,正是“不争”的内涵所在。

不争于民,无与民争,则必取之有度,让民富足,而此正是“义”为利之贞的价值内涵所在。贤者之所以要“端政象不敢以先人”(《管子·势》),就在于“行德而不争,以待天下之濆作”。不争而后其身,就会节用而爱民,后天下之乐而乐。反之,人人争先,交相争,就必是“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士大夫争名.庶人争利”(《申鉴·政体》)的“乖国之风”。

(二)不争则善为下。圣王“不争之德”,又在于“用人之力”。不与人争能,就要善为之下。“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用人之力、用人之贤,就是“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荀子·君道》)。欲上民者,也必以言下之。“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不争而善下,实则就在于得天下之众而争人。

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均分以得天下之众而用之。得天下之众者,必可以为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管子·霸言》)不争,就能“与民同欲则和”(《文子·微明》),进而“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

就如“水下流而广大”一样,“君下臣而聪明”。君不与下争功、争能,则治道通。尚贤使能而不自矜,不与下争能,致善用其功,则无不可为,无不成功,故可为天下贵。

(三)不争则不夺时。不与民争,还体现在不与民争时上。民之生计有时,农耕不得误时。不与民争时,一方面要俭以简政,不驰骋田猎、大兴土木和穷兵黩武,不劳民伤财;一方面,要省劳役、兵役而与民以时,使民当时而稼穑。民富,则国富。

作囿之本,旨在“以成宗庙之具,简士卒以戒不虞”(《文子·上礼》),及其衰则流于“驰骋弋猎”,成了“以夺民时,以罢民力”的不务正业。

贤者之所以要“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节而坚处之”(《管子·势》),就在于不与民争时,亦即是“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秉时养人”。纣为昏庸无道之主,正以其“劳民力,夺民财,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憯毒之使施于天下”(《管子·形势解》)的与民争,故造成众叛亲离的恶果。

“使民以时”,既是王道政治的重要内涵,则不争而不夺民时,同样是王道政治的价值意蕴。

二、不争之德

犹如“不忍人之政”必本于“不忍人之心”一样,不争之政必本于不争之德。从克己上言,不争则知足而寡欲;从功为上,不争则清静而无为;从循道上言,不争则无为而无不为。

(一)不争则寡欲。不争则寡欲而知足,知足而寡欲则不争。争则乱,故为邪恶之属。“凡为道者,塞邪隧,防未然。”(《文子上义》)“塞邪隧,防未然”,就在于不贵其自是,而贵其不得为非。“勿使可欲,无曰不求。勿使可夺,无曰不争。”无有争心,则不侵夺。

行于不争,则是“人欲释而公道行”。争心生于多欲,使人无有争心必得要寡欲而知足。人相争多由于私欲,私欲不起则不争。对于人主而言,寡欲知足而不争乃是行宽民之政的关键。“多欲则事不省,求赡则争不止”(《文子·上礼》)。多欲而与民争利,故必是“事不省”;求赡而不知足,则必是“争不止”。

在《老子》中,不争之德就是道德自然的至真之诚。圣人“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文子·精诚》),必行不争之德,故能“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主上贪欲而好争,则必取于民无度。一方面,上好争而取之无量,则下必“贪功而无让”,亦即是“上多求即下交争”;一方面,上好争而政苛,民必“贫苦而分争生”,智诈萌生而盗贼滋彰。

治民之本,在于使其无有争心。争心不生,就在于其“少私寡欲”。实则,不争之德还内涵宽容、包容以及慈爱之性。“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荀子·非十二子》)“无与人争”,寡取而足民,方能“无不爱”。儒家以敬爱言不争而包容,故能广大如天地;道家以道德言容公而不争,故能广大至极。

(二)不争则无为。不争必是知足的寡欲,而寡欲必然清静,清静则无为,无为则不夺取,不夺取则不妄作。“人生事,还自贼。夫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文子·符言》)争利者必好事,而好事必在于争利。

争利好事者,必反为自伤而穷殆,亦即是“各以所好,反自为祸”。争强者必强梁,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说苑·敬慎》);争胜必好胜,而“好胜者必遇其敌”。好争而多事,则是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

不争而清静,清静则不妄作。清静而不妄作,方能因循以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者,非谓迫而不应、感而不动,而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文子·自然》)。

人有争心必有私志,而“私志不入公道”就在于不争;人有争心必有嗜欲,则“嗜欲不枉正术”就在于不争;人有争心必妄作,则“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就在于不争;人有争心则功名自矜,而“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就在于不争。

不争之德的价值内涵,既是无以营为的无私志、不自伐,又是循理因为的不妄作、不夺取。

(三)不争则从道。不争之德,体现了大道的无为之性。基于“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性,方有不争之德。道德的无为,既是无以营为的无私取,又是因循以为的无不为。“为而无害,成而不议,得而莫之能争,天道之所期也。”(《管子·立政》)“天道之所期”,就是道德之理势。

体行道德者必然不争,而不争就在于体现道德之价值内涵。“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性,“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是道术。道术本自道性,而基于道德。人从道德则知止,知止则寡取而不争。

犹如“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文子·符言》)一样,圣人是“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不争则无执为,故无失败。“争之则失,让之则至。”(《荀子·儒效》)不争而从道,就在于坚守“让之则至”的信念。“正静不争,动作不忒”(《管子·势》)。清静不争,则不妄作,故不忒。

不争则不矜伐,不占有,不志骄其大,故能为天下王。犹如“不自贵故富,不自见故明,不自矜故长,处不有之地,故为天下王”(《文子·自然》)一样,圣王之为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三、不争之道

“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之道术,就是不争之道。不争之道,本自“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性。这里,犹如以“无为”可以达致“无不为”一样,只有“不争”方能达致“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不争为工夫路径。在“不争而天下莫能于之争”的道术中,“不争”既是工夫,又是路径。作为工夫,它是修为之德行;作为路径,它是达致成功的藉由之途径。

既然“得在时,不在争”(《文子·符言》),则“争”就非是“得”所由之路径,而“不争”方是最好之路径。圣人之所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文子·道原》),就在于“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天下“攻大靡坚,不能与争”者,就在于“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安徐以定”的不争之德。不争之德,内涵清静、柔弱、退后和因循等德性。

人主行不争之德,方能得民心,用民力。既能“以天下之力争”(《文子·上仁》),则天下孰能与之争?“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管子·形势解》)心行不争之德,则莫能与其争。

王者要达致“莫能与之争”的政治目标,有其必由之道,就是“执雌持下”和“后之下之”。“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说苑·敬慎》)能行“执雌持下”和“后之下之”的不争之德,则天下人慕之而归之,故必无可与之争。

(二)莫能与争为效验。“天下莫能与之争”作为王道政治的目标和效验,就体现为“天下乐推而不厌”的意旨。犹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一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人主以不争之德,行不争之政,则得天下莫有能与之争者。

主上以不争之德行不争之政,则天下人必乐推其为上,誉之而不厌。“立在天下推己,胜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与之,不在于自取。”(《文子·上仁》)以不争之德行不争之政,得民心则天下自服,顺民意则天下与之。与之者,就是“归之”。

天下所归者为德,不争作为道德,就是“上德者天下归之”。“不争即莫能与之争”的思维意旨,就是“仁义即得”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非言其“履势位,称尊号”(《文子·下德》),而在于言其“运天下心,得天下力”。

要能“运天下心,得天下力”,就必得以不争之德行不争之政。“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彊,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王霸》)三得于百姓者,则天下归之。

以不争之德行不争之政,就在于“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同样是“道德诚明,利泽诚厚”的王道政治。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87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