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刘邦为何能写出优秀诗作大风歌,不都说

发布时间:2024/5/3 17:01:30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被后人命名为《大风歌》的诗好不好?当然好,好得很。

首先起笔就很大气,从不知从何处来的风写起,继而写到天上的云,风来了,云也跟着飞了起来。

吕后口中有“头上有云气”的刘邦便是那风中的云,借着狂风,一飞冲天,而今携着天威回到故乡来了。

回到故乡的刘邦想起了往昔的自己,他很害怕,他怕天底下再出一个刘邦来,他怕还有不知从何处起的风会突然地吹起来,吹遍他所建立的邦国。

于是,刘邦发出一句发自内心深处的疑问,我怎么才能把所有猛士收入囊中,让他们替我去守卫在邦国的各个角落呢?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用词精准精当,起笔大气,落笔磅礴,气势逼人,即便抛出帝王的身份来看,《大风歌》仍旧不失为一首千古名作。

在我的过往记忆里,很多人跟我说过,刘邦是个没什么文化的无赖,如果刘邦果真是没文化的无赖,为什么能写出《大风歌》这样优秀的诗歌作品呢?

这个疑问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直到我仔细读了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史记》方才知道,刘邦能写《大风歌》一点都不奇怪,刘邦才不是别人口中那个没文化的无赖呢。

刘邦有文化,而且文化应当很高很高。

除了《大风歌》之外,刘邦还即兴创作过一首被后人命名为《鸿鹄歌》的作品。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跟《大风歌》不同,《大风歌》使用了“兴”的写法,而《鸿鹄歌》则使用了“比”的写法。但无论是用“兴”还是用“比”,这两首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词精准、满是文采且大气磅礴。

大气很容易理解,以刘邦的成就和地位,自然不会写出“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小情小调来,用词准有文采就只能得益于刘邦所经受的教育了。

在《史记》中,有多处体现刘邦接受过良好教育且有文化的地方。

第一处是刘邦少时曾和卢绾一起学习《尚书》,《汉书》还记载了刘邦弟弟刘交少时跟荀子弟子浮丘伯学习《诗经》的记载。

第二处是刘邦初遇张良时便能很好地理解《太公兵法》,《太公兵法》是一本集谋略和军事于一体的图书,刘邦一读便能理解,除了天赋较高之外,恐怕也是因为刘邦曾系统地学习过谋略和军事方面的只是。

第三处是张良劝刘邦别立六国后人。张良劝阻的说辞很长,又援引了多个历史名人的故事,如果刘邦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怕是很难理解张良说的是啥东西。张良以前给人讲《太公兵法》时,别人都不能理解,这个记载也从侧面说明,张良说话可能爱掉书袋,而刘邦的文化程度很高,不怕张良掉书袋,所以理解理解张良的这段劝阻就跟理解张良讲述《太公兵法》时一样,一点就透。

第四处是刘邦读陆贾所著的《新语》的记载,陆贾没写出一篇,刘邦就第一时间读完,读完之后都大加称赞,联系记载的前后文可知,陆贾的《新语》主要是《诗经》《尚书》等为蓝本,讲解何以取天下何以失天下何以坐天下。如果刘邦没文化,恐怕就要一边读一边查工具书了。

第五处是叔孙通反对改易太子时跟刘邦引经据典,如果刘邦没文化,怕是都不知道叔孙通在讲些什么吧?

第六处就是本文提到的,刘邦留下了两篇文学成就很高的诗歌作品。

这样的一个刘邦,你说他没文化?这样的一个刘邦,怎么能写不出《大风歌》?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90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