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以否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为例,谈现今

发布时间:2024/4/16 11:53:36   点击数:

三、不知农牧,不知“六畜”习性及其借喻:

5、以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为例: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现今的主流解释为“将要灭亡!将要灭亡!要牢牢系在桑树干(桑树之本)上(才能避免灭亡)。”;还有另一种解释为“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如同系在苞草、柔桑之上(根基不稳,故易亡)。”;这是两种意境完全相反的注解,但不管是哪种解释都有其道理,有其簇拥着。对这一爻辞的理解关键在于对“苞桑”理解、注释。

“苞桑”在爻辞中现今主流解释为:桑树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唐-孔颖达“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爻辞解释为“将要灭亡!将要灭亡!要牢牢系在桑树干,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灭亡”。此后常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

宋-黄庭坚《书磨崖碑后》“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唐玄宗没有作好治国大计,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不以天下为重,宠信安禄山,终酿成大祸,使国家崩溃,社会动荡。苞桑计:根本大计,牢固的治国方略。)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维。”(苞桑戒: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时刻警惕谨慎,勿疏忽懈怠;要自强不息。)

“苞桑”在爻辞中的另一种解释为:苞草和柔桑。《说文解字》“苞:草也,南阳以为粗履。”;苞草:席草,可制席子和草鞋。苞草、柔桑都是柔韧性极强的植物;“系于苞桑”系在柔软的苞草、桑树上,苞草、桑树受力易弯,容易晃动,系在其上易脱落、掉落下来。

席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爻辞解释为“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因其系在柔软的苞草和桑树上”;“苞桑”因其柔韧,受力易弯,系在其上易脱落,故有“根基不稳,根基不牢靠”之义。

上面两种解释,若仔细品味都有其道理,如果仅限在单独的否卦的卦爻辞之中,其实无所谓谁比谁更合爻义。

但如果将卦爻辞的作者周公考虑在内的话,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准确,都未反映周公的本义和爻辞的内涵。

综合否卦的卦爻辞、《尚书·周书》、《诗经》、周公的思想,我认为爻辞中的“苞桑”是借喻,“苞桑”代指天下的百姓、人民、民众。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讲的是:由大人(治国能臣)来平定动荡、安定天下,吉利;大人想平定乱世就能平定乱世,因这是顺从民心、心系百姓之举。(“休否,大人吉”是结论;“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原因,用于解释结论,即为何“休否,大人吉”。)

休:停止,《诗·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否:动荡、乱世。

大人:我认为“大人”即《尚书》中的“格人”;大人(格人):知“天命”的治世能臣;辅佐天子完成“天命”,平定乱世、安定百姓的人(综合《尚书》中“西伯戡黎”、“君奭”等文章中内容)。

其:(帛书写作“亓亡亓亡”);其,先秦时期写作“亓”,由“丌”字衍生而来;秦汉时期及之后,“丌、亓”二字的用法渐少,被“其”字替代。

丌: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祭器。《说文解字注》“平而有足,可以荐物”(荐:祭祀时,献牲祭品。)。

供桌

亓:指示代词。“丌”指祭器,“一”指放在祭器上的“祭品”。“祭品”人们想放上就放上,想撤走就可以撤走。

其亡其亡:想将其灭亡,就能将其灭亡。其--其--:想怎样就能怎样;《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天要是想下雨就下雨,偏偏天又晴了。意思是:天阴了,看样子要下雨,但是雨还没有下下来,太阳却出来了,阴天变成晴天了,雨没有了。从全诗内容来看,此句有“天不遂人愿”之义)。

苞桑:丛生的桑树。“桑”在《诗经》中代指百姓、人民,苞桑(丛生的桑树)代指全天下的百姓、人民。

下面,依次从《诗经》、《尚书》、周公的思想,来分析“苞桑”:

先看《诗经》中的相关内容:

“苞”在《诗经》中总共有15处,出现在九首诗歌中,共有四种字义,将其字义套用在“苞桑”中,其义皆可通。

1、苞:苞草(出现在3处,共一首诗歌中)。《诗经·曹风·下泉》“浸彼苞稂(苞萧、苞蓍)”;苞:有的解释为“苞草”,有的解释为“草木茂盛,丛生”,结合诗歌的主旨,我认为解释为“草木茂盛,丛生”,最合诗意。若《诗经·曹风·下泉》中“苞”,解释为“草木茂盛,丛生”,那在《诗经》中出现的“苞”便没有一处是“苞草”之义。

2、苞:草木茂盛,丛生(出现在9处,共五首诗歌中)。《诗经·唐风·鸨羽》“集于苞桑(苞栩、苞棘)”,还出现在《诗经》的“斯干、晨风、四牡、生民”中。

3、苞:本,根基;草木的根基或主干(出现在2处,共两首诗歌中)。《诗经·大雅·常武》“如山之苞”;《诗经·商颂·长发》“苞有三蘖,莫遂莫达”。

4、苞:通“包”,包裹、怀抱,苞片(花未开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出现在1处,共一首诗歌中)。《诗经·大雅·行苇》“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由上可见,“苞”在《诗经》中主要之义为“草木茂盛,丛生”。

“桑”:先秦时期,人民一般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故现今“桑梓”代表故土、家乡。桑树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后在中国南北各地都广泛种植。桑树:叶为桑蚕饲料;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枝亦可做柴火;桑椹可供食用、酿酒。植桑养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桑”常并提,指农耕与蚕桑。以“农桑”代指“百姓”或以“桑”喻“百姓”。

《诗经·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枝叶茂密的桑树,下有遮阴好地方,桑叶采尽枝干秃,百姓受害难遮凉。)(菀(wǎn):茂盛的样子。侯:维。旬:树荫遍布。刘:剥落稀疏,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瘼(mò):病、害。)

诗句以桑为比,桑叶本茂密,荫蔽甚广;今摘采至尽,叶尽枝秃;比喻天下百姓,受剥削至深,不胜其苦。以“桑树”比喻“百姓”。

《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别翻越我家围墙,以免弄折我家种的桑树。)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见到父母种下的桑树、梓树,也必恭敬止;言诗人对父母怀有恭敬孝顺之心;古代人们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PS:朱熹《诗经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梓树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大的住宅,房前屋后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能穿上丝绸衣服了。)

《诗经·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砍那桑枝作柴火,烧在灶里暖在身。)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PS:桑葚是甜的,传说鸠/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诗经·鲁颂·泮水》“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

《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在那汾河的另一方,那个人采撷桑叶正忙。)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

由上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喜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种桑树,故《诗经》中“桑”代指“家园、家庭、父母”。

综上:爻辞中的“苞桑”(丛生的桑树)代指天下的百姓、人民、民众。

(PS:“苞桑”在帛书中写作“枹桑”;《尔雅·释木》“朴,枹者”,“朴属[piáoshǔ],丛生为枹”,由此可见“枹”有“丛生”义,此可作为另一种理解。《诗经·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朴:枹木;另,通行本《周易》中“包、苞”在帛书中都写作“枹”。)

看完《诗经》,我们再来看下《尚书·周书》中的相关内容:

《尚书·周书》中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来自百姓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来自百姓的听闻);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天怜闵百姓,百姓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上天顺从百姓,君主遵奉上天。惠:顺从、依从。);

“天求民主”(上天为百姓寻求好的君主);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上天庇佑天下的百姓,为人民选立国君,设立军队,就是希望国君和军队能够辅助上天,爱护和安定天下百姓)。

由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尚书·周书》中相关内容为:天子拥有“天命”,得以统治天下,是来自“上天”的选择。“上天”选择“天命”之人,是依从百姓的心愿。即天子得天下,是来自民众的拥护;民心所向则天子得天下;民心向背则天子失天下。

这一思想在《尚书·周书·康诰》中讲的就非常直白。《尚书·周书·康诰》“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畏:敬畏、可怕。棐:同“匪”。忱:专一不变、恒常不变。民情:民众的情绪、心愿,即民心。见:通“现”,显现。)

这是周公代表周成王对卫康叔的训诫之辞,意为:要心存警戒!上天可畏,天命不是专一不变的,但民众的情绪能够可以显示上天的意志。(即顺从民心便可拥“天命”,民心向背则失“天命”。)

看完《诗经》、《尚书·周书》,我们最后看下周公的思想:周公的思想主要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以德配天:“上天”授予天子拥有“天命”,统治天下;但“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子有德才能持续拥有“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德”,有“德”就能够得民心,就能够使人民归顺;“上天”就会把统治天下、安定百姓的“天命”有“德”者;统治者一旦失“德”,就会失去“天命”,新的有“德”者就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天子及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相关内容可参考《尚书·周书·多方》)

以德配天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商汤伐夏桀、武王伐商纣的逻辑问题;同时也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敬天保民:这是对“以德配天”中“德”的进一步解释。“敬天保民”分为“敬畏上天,体察民情、明德慎罚”三项内容。敬畏上天:天不可信、敬畏上天、天命无常。体察民情:上天不可信且天命无常,于是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观实体“民情”。

《尚书·周书·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讲说:上天是不可信赖的,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周文王的美德,才会使上天不抛弃授予周文王的“天命”,继续统治天下。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得民心便得“天命”、得天下,失民心便失“天命”、失天下。

敬天保民体现的是周公对百姓、民众力量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百姓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的高度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世重民思想的先河,是“民本思想”的萌芽。

《尚书·周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民怨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能不能顺从民心,能不能勤于政务,勤奋努力的安定民众。)

惠不惠:即“民情大可见”。懋不懋:即“力农无逸”,《尚书·周书·无逸》中内容。

《尚书·周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人不要只把水当作镜子来照察自己,应当把民情、民心当作镜子来照察自己。以民为鉴,可以知天命。)

《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哀公》“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以上内容发展到唐朝唐太宗时期,成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明德慎罚:这是对“敬天保民”中“保民”的进一步阐释。“明德慎罚”包含“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两项内容。明德:是道德教化,正面引导,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刑罚:是惩罚手段,体现了统治者“恶恶”之心。

“明德”与“慎罚”虽然作为为政手段一起使用,但两者并非同等重要;“明德”是核心关键,“慎罚”是辅助手段;以德化人,教而后刑。

在弘扬教化、谨慎刑罚问题上,周公有如下主张(具体内容参见《尚书·周书·康诰》):

第一、罚与教必须统一于德的基础之上。周公认为教化与刑罚的目的都是勉励人民立德,教化是为道德教化,是以教化者首先须有“德”,为政者以德治国,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只要统治者能以德行事,老百姓自然就会好起来。所以,为政者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励精图治,居安思危,自己率先循礼守法,上行下效,法令才行得通。

第二、先教而后杀。周公认为在教与刑并用的情况下,应当先以教化,给人以改过自新机会;如经过教化仍犯,则为故犯,须以刑惩之。

最后,简单讲一下爻辞中的“大人”

大人:我认为“大人”即《尚书》中的“格人/乱臣”(乱臣:治国平乱的大臣);大人(格人):知“天命”的治世能臣;辅佐天子完成“天命”,平定乱世、安定百姓的人。

《尚书·商书·西伯戡黎》“格人元龟,罔敢知吉。”

《尚书·周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大意为:周武王说他有十个能够帮助治国平乱的的能臣。)

《尚书·周书·大诰》“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大意为:要把国家治理的政清人和,必须依靠贤明的人,现在我们就有十个知“天命”的贤明的能臣。)

《尚书·周书·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大意为:伊尹、保衡、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等能臣辅佐历代商王治国理政,维持了殷商的长久统治。)

《尚书·周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大意为: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能臣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建周,成就大业。)

还可以参考《尚书·商书·太甲·上/中/下》、《尚书·商书·咸有一德》等篇章。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大意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但人才十分难得。有人才,国家就会治理的政清人和,天下太平。)

综上:我认为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讲的是:由大人(治国能臣)来平定动荡、安定天下,吉利;大人想平定乱世就能平定乱世,因这是顺从民心、心系百姓之举。(义为:得民心便可得天下,平定乱世。)(“休否,大人吉”是结论;“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原因,用于解释结论,即为何“休否,大人吉”。)

可以与我前面的文章:《浅谈现今《周易》注释中的问题》之《二、太过“唯心”,不符合现实,与事实相违背》之《1、同人卦“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一起结合起来理解。

下节内容:四、字义不符合所处时代,用今之字义解古之字义;

1、羞:以否卦“包羞”为例;

2、匪:以屯卦“匪寇,婚媾”、比卦“比之匪人”为例;

3、童:以蒙卦“童蒙”为例;

4、三、十:以《周易》中出现的“再三渎、三人来、三百户、三驱、三日、三岁、三年”等、“十年、十朋之龟”等为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89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