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属于其中的一种,我们的中华民族则是以诗词的繁荣而闻名世界。
有很多著作都记载了中国古典诗词,其中的《诗经》是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的大量诗歌,代表了当时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记载的是周朝的歌谣;《雅》记载的是周朝的雅乐,雅乐有不同类别,又分为《小雅》、《大雅》两个部分;《颂》则是周朝王室贵族用于祭祀的乐歌,种类不同,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诸子百家中的不少思想流派代表都曾引用《诗经》的句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由此可见,《诗经》语言较为严谨、精微。
《诗经》中,我们最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都经千古传诵,为何?因为中华诗词之美非常独特,独特在语言美、意境美。而《诗经》的载体——汉字,是表意文字,内涵丰富,充满了暗喻,更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诗词之意。
古时的人们喜欢以诗言志,《诗经》中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含蓄委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显得说话的人很有教养,即便是两人因意见不合发生争执,也不会激化矛盾。
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倾向于吟诵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属于雅致文学,即文雅、别致。在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就蕴含着大量的诗词。有《葬花吟》、《枉凝眉》等,比如:《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表现了林黛玉在生与死、爱与恨之间的挣扎与迷惘。
若没有这诗词解读,可能难以深刻体会林黛玉在残酷现实下的绝望心境。
南开大学著名中文系教授——叶嘉莹,曾谈到她对中国诗词文化的看法,她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的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教授的这番话说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我们的作用。学习诗歌不仅是简单地记诵,而且要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从周朝开始,古代诗歌的学习就是伴随吟诵的,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洪流中,诗词文化成了一种独特印记,刻骨铭心,源远流长。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且能够洗涤心灵,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待我们共同发现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