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荀子的哲学是以对人类的脆弱性有着深刻理解
个体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不可通约性,解释了荀子与大多数欧洲启蒙思想家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他对个体判断的怀疑。尽管荀子的行为像哲学家,但他的哲学是针对个人思维的攻击。其他哲学家之所以最终只能举道之一隅,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判断。荀子反复使用“擅”一词来批评那些自行创新的人,“擅”在这里意味着篡改、独断或自以为是。前面引用的一段文字对比了从道的特定好处与那些离道而“内自择”的人(22:;参见Knoblock,22.6b)。这里的“择”是一个同样用于“心”利用其“知”来处理与“情”相关事情的术语(22:;Knoblock,22.1b)。损失的可能性来自任意个体的局限,但由于导致成功的事物往往是反常的,反而增加了损失的可能性——直接追求生命会导致死亡,只追求享乐也会导致痛苦。只有先王之道足以克服这些悖论。而一个孤立的个体是没法解决的。
就个体而言,荀子的立场与《庄子》非常接近。《庄子》并不否认经验中所揭示的差异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也不否认标签和类别可以在特定情况下有效地用于特定目的。问题在于构建一组能够可靠地指导我们跨越不同的视角和背景的标签。一个人从自身经验局限中积累的知识将他或她锁定在一个狭窄的视角中,这个视角最终与自然和他人的视角不可通约。荀子也会同意这一点。这种意见一致源于他们共同拒绝将自然的概念定义为类人的(拟人的)或人本的(以人为中心的),而且,他们因此意识到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与自然本身的可怕力量和复杂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然而,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才有可能过上体面的人类生活。因此,他不能接受这些结果。他的解决办法是从个体转向社会。如果我们转向一个数千年来共同努力的大型人类社会,那么单个人类与无限自然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就会降低。如果世界有一个可以把握的秩序,而人类有一定的把握能力,那么即使每个人掌握的秩序很小,它最终也可能积累成重要的知识体系。通过将人类组织成复杂的结构化社会,可以完全克服个人有限的理解自然的能力,就像克服个人有限的自然生存能力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标准的问题来看荀子在《墨子》和《庄子》之间找到一种中间立场的这种方式。墨家首先提出了关于标准的问题,指出我们不能以统治者、父母、老师或风俗作为我们的标准,因为这些事物彼此之间意见分歧(且很少是正确的)。墨家的替代方法是基于自然建立客观的标准,以表达“天志”。更具体地讲,墨家的主张是综合了圣人的观点、人民的经验和对产生效益的事物的分析。《庄子》也认识到分歧的问题,并转向了天,却将自然的包容性推到了甚至对生死都公正的地步,将自然排除在伦理道德模范之外。对于《庄子》而言,一旦我们陷入争议,就没有解决它的标准。《荀子》综合了两者的立场。他的认识论发展了墨家的标准,其中对感官的无偏见证据进行了分类,以指导我们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这个基础使得一种有效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同时,荀子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庄子》对个体判断的怀疑态度,也接受了天无法提供道德标准的主张。结果是荀子几乎从不诉诸经验或“类比投射”作为解决分歧的标准。圣王之道才是“规矩”(19:;参见Knoblock,19.2d)。还有一些段落宣称,礼和传统是唯一的标准: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2:33—34;参见Knoblock,2.11)
自我修养在于严格按照礼的规定行事,并准确按照老师所说的说话,直到我们适情于礼并像老师一样思考。无论我们凭自己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就像是一个要辨别颜色的盲人。
因此,荀子所描述的知识的客观基础不足以让个人做出好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荀子更接近庄子而不是墨子。同时,经验和判断中的知识根基足以在数千年积累中发展出一种有效的方式。荀子希望通过援引历史来避免《庄子》的怀疑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建立了一套名称和实践系统,尽管这套系统没有抓住或代表自然的无限复杂性,但至少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应对方式。这一人类文化体系离不开将万物挪进一个根据人类需求建构的世界,而社会分化是这两者的核心。天在自然状态下的统治地位被历史社会的统治地位取代,就像我们与自然的物质关系被复杂的贸易和分工体系取代一样。我们构建了一个好人最终住进宫殿,一边听着管弦乐一边喝着猿肉羹(5:78—79;Knoblock,5.4)的世界,而不是奖赏给强者,生存取决于运气的非道德秩序。恶的问题通过人累积的努力而得以消除。
荀子置于人身上的价值是惊人的。我们已经看到,荀子拒绝天的力量而赞成人类的力量,这至少与欧洲启蒙运动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欧洲,这需要从对自然的恶转向对由人类造成的道德的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