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4/23 14:34:14 点击数: 次
大秦王朝的兴盛,绝非嬴政一人之功,历代秦王为他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嬴政的身后,还站着李斯、蒙恬等一众名臣良相。可以说,在所有大秦功臣中,李斯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是秦朝国家机器中,最关键的那颗螺丝钉。虽说后人始终将李斯定性为一个贪慕功名利禄的家伙,但这种评价并不正确。大秦的功业,在历史中的评价本来就毁誉参半,既然李斯是秦朝的缔造者,那么,他自然会背负一半骂名,这是无可厚非的。李斯发迹之前,只是个在楚国上蔡看守粮库的小吏,连个正经编制都没有。因此,年轻时的李斯混得非常糟糕。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没有贵族身份的李斯,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只能过着庸碌无为的日子。其实,李斯与当时得过且过的同僚们有本质上的不同,他有济世安民的能力,只是因为没有施展空间而被埋没罢了。不过,在困顿的日子里,李斯却对人生有了别样的感悟。既然无法发挥所学,那就将闲下来的时间全部用于观察生活。李斯发现,生活在粮仓里的老鼠,与在厕所里的老鼠截然不同。厕所里的老鼠污秽不堪,每天与排泄物为伍,粮仓中的老鼠干干净净,每天与人一样吃粮食。李斯觉得,人与老鼠差不多,混成什么样子,全看自身努力,这也正是“人生如鼠”一词的由来。李斯觉得,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像茅坑一样,毫无希望可言。想要证明人生价值,就要向上爬,成为“在仓者”。就这样,李斯一改此前庸碌无为的生活态度,开始追逐功名利禄。虽然,李斯的功利心为人所不齿,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方式呢?虽说李斯争名逐利,但他的功利心与赵高之流有大有区别,李斯用五个成语评价赵高道:“无识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同样是追求名利,李斯严守底线,赵高无所不用其极,二者高下立判。可以说,上蔡的时光对李斯的人生影响巨大。遥想当年,李斯还只是个“编外人员”,名不见经传。虽然,当时李斯曾无数次在梦境中出人头地,干出一番惊天伟业,但他根本没机会将梦想付诸现实。若没有“人生如鼠”的思想转折,李斯根本不会蜕变为大秦王朝的丞相。正是因为李斯有了新的思想觉悟,他才找到了一条改变命运之路。怎么爬出粪坑一样的处境呢?首先是寻找名师,让自己有立足于贵族圈中的资本。李斯找上了当时的大家荀况,也就是荀子。从这以后的八年里,李斯在荀子门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虽说荀子名义上是儒家子弟,但他的思想更倾向于法家与墨家,这一点从荀子留下的著作中便可见一斑。所以,李斯、韩非二人虽是儒门子弟,但却在学成之后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在这一点上,韩非的思想比李斯更“叛逆”,韩非并没有继承儒学思想,而是结合了商鞅之“法”和申之“术”,开创了“刑名法术之学”。从这以后,法家脱胎换骨,集各家之大成,成为战国末期最受统治者欢迎的学派。李斯的思想与韩非如出一辙,虽然二者的思想观念在某些细节上存在分歧,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由于,荀子支持“人性本恶论”,所以李、韩二人深受其影响,成了儒学思想中的“异端”。在荀子门下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李斯并不死学儒学典籍,而是借鉴其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史记》的记载,李斯学习的是“帝王之术”,也就是帮助统治者定江山的方法。从李斯执政后,做出的一系列举措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后世认为李斯归属于法家。毕竟,李斯已摆脱儒学的桎梏,提出了一种更顺应时局的法学思想。除了治国安民的帝王之术外,李斯还是个书法家、文学家。关于李斯的文笔,在《谏逐客令》一文中就可见一斑。这篇洋洋洒洒的千字文,让嬴政取消了逐客令,也使李斯重新站上丞相的高位之上。在《仓颉篇》、《琅琊刻石》、《会稽刻石》等作品中,李斯展现了高超的书法功底。除了小篆之外,李斯的隶书也十分为人称道,他所留下的书法作品更是名流千古。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zz/169939.html
------分隔线----------------------------